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七绝精萃

1.唐诗300首里的七言绝句有哪些

卷十、七言绝句 =============================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月夜》 作者: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怨》 作者: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宫词》 作者: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注解】: 1、闻夜漏:这里指夜深。

【韵译】: 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 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 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评析】: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

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1、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 名。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

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 《春词》 作者: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评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

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 《后宫词》 作者: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

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声,君王来幸无望;三。

2.绝句是唐诗的一种主要题材它的特点主要是

绝句是唐诗的一种主要题材它的特点主要是:律绝和古绝

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绝句按字数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

五绝

(1)平起式 两字压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绝句》杜甫,崔国伟书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压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

(1)仄起式 两字压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两字压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压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 三字压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玉台新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绝中

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韵。

跟律诗一样,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律绝必须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绝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

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很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

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①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也与律诗相同。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3.《绝句》李商隐的古诗

李商隐《七言绝句四首》赏析 “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

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这是清康熙时诗人吴江叶燮的话,见于他所著《原诗》。

他对李商隐的七绝评价如此之高,大可注意。因为一般人读李商隐诗,往往为他的七律和五言排律所吸引,而不很注意到他的七绝。

其实他的七绝量既不少质亦杰出。 叶氏概括李商隐七绝的优点是“寄托深而措辞婉”,我以为这还是其一个特征。

而且叶氏这一句话,我们还不妨理解为三个特征:其一是寄托既深,措辞又婉的诗。其二是寄托深的诗,措辞不一定婉。

其三是措辞婉的诗,不一定有很深的寄托。除此以外,我以为李商隐还有一些俊妙的七言绝句,运用的创作方法还不是叶氏这一句话所能概括的。

现在,我选他几首七绝来谈谈。 闺情 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 这是唐诗中一首独特的闺情诗。

绝大多数闺情诗,都是写妇女的伤春怨别情绪,惟有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人睡在丈夫身旁梦见与她的情人欢会。这个题材,恐怕是古今闺情诗中绝无仅有的。

第一句是写一朵美艳的花。花房、脾,都是指花心。

红霞是说红色而带露水的,白蜜是说白色而含蜜汁的。第二句说黄蜂与紫蝶都来向这朵鲜花采蜜。

“两参差”三字用得极妙,表示蜂蝶并不同时来到。这两句诗已经把情况象征性地说明了。

第三句才具体点明,这是那个女人在春窗下做的一个风流梦。为什么要说是“春窗”而不说“秋窗”呢?因为这个“春”字并非必然用作窗的形容词,它的意义只是说明那个女人的情绪,应当理解为《诗经》中“有女怀春”的“春”字。

第四句是主题思想所在。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个风流梦,同衾人(指丈夫)却是一点也没有知道。

冯浩给这首的评语是“尖薄而率”。可知他没有深入理解这首诗。

他以为这是一首没有寄托的艳情诗,有些轻薄,而且表现得太直率。我以为这首诗可以理解为“寄托深而措辞婉”的代表作。

有些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即使同在一起的人,或极其亲密的人,也不能了解,正如同床的丈夫还不知道妻子的思想、感情、行为一样。这是用有寄托的观点来解释这首诗,岂不是可以说是“寄托深而措辞婉”呢?至少,这样一讲,它就不是一首轻薄的艳情诗。

至于从这一寄托的意义去探索诗人所隐喻的具体动机,这就不可能求之更深了。 过楚宫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楚襄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与巫山神女欢会。

巫山神女是兴云降雨的神。这个神话见于宋玉的《高唐赋》。

后世文学上就把“云雨”用作男女**的代词。李商隐诗中用楚襄王与神女的故事为题材的很多,这是其中之一。

第一句用“迢迢”来形容巫峡,用“旧”来形容楚宫,就值得读者注意。言外之意,可知现在离巫峡(神女所居之地)已远,而襄王从前所居之宫亦已成为陈迹。

可是,第二句说,神女所施行的云雨至今还在遮暗红叶的枫树。第三句是转句,引出第四句作对比。

“微生”在这里可以讲作“一般人”或“众人”。大家都留恋人世间的快乐,只有楚囊王还在回忆当年的美梦。

从文字表面来讲,这是作者经过楚宫遗址而想起了楚襄王的神话,因而写了这首诗,形容巫山神女的使人永久留恋。如果就这样讲,也很好,这首诗也很美了。

但冯浩却说:“自伤独不得志,几于哀猿之啼矣。”这样一讲,这首诗也有寄托了。

冯浩的理解是认为李商隐写此诗以寄托他感慨身世,发出不得志的哀啼。主题是揭出了,但他没有详解,可能还有读者不能领悟。

李商隐的一生,被牵累在牛李党争这一个政治旋涡中。他早年为令狐楚所赏识,令狐楚有意提拔他。

后来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是李德裕的人,令狐楚是牛僧孺的人。

这样,李商隐的婚姻,意味着背叛牛党而投靠李党。令狐楚死后。

他的儿子令狐綯官位一天一天高起来,王茂元死后,李德裕的官位势力愈来愈降落。李商隐先后投奔郑亚和柳仲郢,在他们幕下为书记。

郑、柳都是李德裕的人。宣宗大中二年(公元八四八年),李德裕被令孤綯排挤,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三年十二月,卒于崖州。于是李党政治集团彻底崩溃,李商隐也随着柳仲郢的降官而回到郑州老家,不久即病故。

当令狐綯权势日高的时候,李商隐屡次上书献诗,希望令狐綯顾念旧情,给予援助,但令狐綯绝不理睬他。 李商隐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有明说的,有隐喻的。

这首《过楚宫》诗,我以为可能是大中四年令狐綯为宰相时写的。第一句“巫峡迢迢旧楚宫”,这个“楚”字很巧妙地借用作令孤楚。

这时他早已不在令狐楚门下,令狐楚的家岂不已成为既远又旧的地方。第二句是把“云雨”比喻权势,令狐楚虽然已死,但他的权势还没有衰败,因为他的儿子又当了宰相。

第三句是比喻别人都沾受了令狐父子两代的恩泽,第四句以襄王比自己,只有我在回忆当年的美梦。 我把“至今云雨暗丹枫”一句讲作“权势还没有衰败”,可以有一个旁证。

就在这首诗的下面,接着还有一首题作《深宫》的七言律诗。这两首诗恐怕。

4.诗的五言,七律,五古,七古,绝句,都是指什么啊

1. 五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属于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

2.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 七言古体诗:也称为七古,为古体诗的一种,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七言;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5.七言绝句的“绝”要怎么理解

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作诗有这样一种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句,一个人吟前四句,另一个人续后四句,叫作“连句”或“联句”。如果是一个人独吟四句而止,无人接续,就叫作“绝句”,“绝”是相对于“连”的。到了梁、陈时,已经普遍地把四句短诗叫作“绝句”了。

绝句相对于律诗来说,诗体轻便灵活,适宜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也不象律诗那样强调对偶。因此被诗人们普遍采用,几乎每个诗人都写过绝句。在唐诗中,绝句在数量上占了近五分之一。许多流传千古的诗都是绝句。

6.唐人七绝都是谁

李商隐不仅是晚唐最值得重视的一位诗人,也是唐诗形式发展更新的一个新典范。

他的七律七绝的艺术功力几乎可以说做到了唐诗的顶峰,所谓“唐人无出其右者”。(注:清人对李商隐诗特别是七律七绝评价甚高。

叶矫然称“李商隐为晚唐第一人”(《龙性堂诗话初集》);田雯《古欢堂杂著》卷二称,李商隐七律七绝“唐人无出其右者”,“为唐人之冠”;叶燮《原诗》称:“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当然倘有人抬出杜甫来,主流的批评界也会折衷或让道,如薛雪说:“前有少陵,后有玉溪,更无有他人可任鼓吹,有唐唯此二公而已”(《一瓢诗话》)。

宋人如王安石也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蔡宽夫诗话》)。前面说过,中唐的人其实都已感觉到诗歌在语言、音节、句调、意象上已接近纯熟的境地,艺术的开拓似已到了尽头,李商隐正是在李杜韩的强烈压迫下,试着开出一条审美形式的险径的——韩愈是他的榜样,也是他努力超越的最后一个前辈权威。

他的手段简单一句话就是在七律七绝中创造一种语意朦胧的、唯美的意象结构,在形式与内容上双双造成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应。正是凭了这一点,在唐诗史上耸起最后一块巨碑。

李商隐研究是唐诗学中的一门显学,队伍阔大,名家如云,成果丰饶。笔者门外听“锦瑟”,卑之无甚高见,只是简略地提几条:一,李商隐的评价问题;二,李商隐的政治、咏史诗;三,李商隐的无题诗。

称美李商隐诗的人固然很多,但贬斥的人似乎也不少。从唐末李涪诋李为“帷房淫秽”之无行文人,谓其“无一语经国,无纤意奖”,到清代黄子云《野鸿诗的》斥之为“三百篇罪人”。

这些批评大抵直指其香奁绮靡、男女艳情的诗面,所谓“乖大体”、“伤名教”。明人王世贞《全唐诗说》直斥为“义山浪子,薄有才藻”,鄙夷之意,溢于言表。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拒不收李之“无题”诗,大抵也意在排斥他的“艳情”。明末与清末诗坛均出现过一阵学李商隐体的小小浪潮,他的评价也时起时落,贬褒不一。

最近的50年唐诗研究界也呈现过褒贬交替的有趣现象,五六十年代出于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格局与批评标准,对李的评价相对偏低,北大55级的红皮本《中国文学史》几乎是全盘否定了李商隐,称他为“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诗是“对新乐府运动的一种反动”。主流学术界中一些认识到李诗好处的人也只能婉转地说:“当然李义山也不是完全没有值得肯定的东西的,如果我们将他放在一个恰当的地位,实事求是评价他的……”如何如何(见《论李义山及其诗》,《文学遗产》1958年218期)。

但到70年代前期, 李商隐因为他的诗透露出尊法反儒的思想倾向而大受抬举,被称为“进步诗人”,称他的作品是一种“诗歌化了的法家政治”,又说他的无题诗“揭露了复辟派”。(注:见童新《李商隐的无题诗和晚唐的儒法斗争》等文章,刊载《教育革命通讯》1975年1期、《吉林师大学报》1976年2期等刊物。)

梁效的《论李商隐的〈无题〉诗》(1975年2期《历史研究》)还大谈牛李二党之争(即儒法二家斗争)中李的“孤愤”情绪。新时期以来政治上研究李商隐仍不乏其人,且大多结合他的大量政治讽喻味十足的咏史诗来谈,形成一个热点。

我们知道,李商隐有许多不加掩饰的政治诗:《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等,都闪现出犀利的政治锋芒,他的《陈后宫》、《吴宫》、《南朝》、《过景陵》等,诗面蕴藉即充满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哭虔州杨侍郎虞卿》亦为特定的身世感慨而发。《哭刘@(12)》、《哭刘司户》、《人欲》、《汉南书事》等几首,特别是《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更是明目张胆地批评时政,发抒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的咏史诗多有浓重的政治讽喻意味,如《贾生》、《咏史》、《汉宫》、《茂陵》、《隋宫》、《北齐二首》、《龙池》、《华清宫》、《富平少侯》、《齐宫词》、《马嵬》等一批著名的诗篇,以古鉴今,感慨时世,都跳动着诗人一颗评判政治的炙热的心。他的有一些诗即使不落在政治历史的题旨里,诗面显现出来的风格气象依然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政治历史气息。

故大政治家王安石最赏爱李商隐的胸襟气概,称美他诸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等诗句里洋溢出的生命感慨与政治理想。为李义山诗注作序时朱鹤龄也称道他忧时忧国,寄托遥深,所谓“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所谓“可与曲江老人相视而笑”。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也说李的政治诗、历史诗“纡曲其指,诞漫其词,此风人《小雅》之遗,推源其志意,可以鼓吹少陵”。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李诗之被肯定、被称颂、被看重在其用曲语代替显言,用漫词代替庄语,抒发政治感慨,寄托政治批评。

他的大量“无题”诗因此也被套上香草美人的传统,归入了政治感遇的寄托甚至君臣大义的唱叹里去了。他笔下那许多瑶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