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词库

1.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有哪些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清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编写。收字四万七千多字。该书所收字按照部首笔画排列,分为214个部首。

3、《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全书按部首排列。分为200个部首。

4、《辞源》(修订本)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5、《辞海》(修订本)

6、《汉语大词典》

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用法的著作。收虚词160条。该书在排列上以古汉语声母类别为纲,分为十卷。

8、《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专门讲解古汉语虚词的著作,收词范围比《经传释词》广泛,遍及经、史、子、集,下至唐。

9、《词诠》

近人杨树达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的辞书。因为是用二十年代的语法观点去分析虚词,所以解释要比《助字辨略》和《经传释词》更加清楚明确,引证也较丰富。按照注音字母编次所收的词,书前有按部首编排的目录。

10、《诗词曲语词汇释》

2.寻找唯美古风句

こつ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忧伤 两处闲愁

╯^╰ 花 开 花 落゛ 是 你 先 背 离 了 承 诺 。

こつ焚化我的记忆,祭奠你犹存的美丽。

1.透 支 千 年 泪 、祭 奠 你 的 美 。

2.我 怀 念 的 不 是 你 ,而 是 你 给 的 致 命 曾 经

3.你 忘 了 回 忆 , 我 忘 了 忘 记 。

4. 碎 了 一 地 的 诺 言 , 拼 凑 不 回 的 昨 天 。

5. 深 浅 不 一 的 印 记 , 付 之 一 笑 的 回 忆 。

6 . 最 疼 的 疼 是 原 谅 最 黑 的 黑 是 绝 望

7 . 是 你 苍 白 了 我 的 等 待 , 讽 刺 了 我 的 执 着

8 . 离 开 你,我 一 样 坚 强,甚 至 铁 石 心 肠 。

9 . 如 果 我 爱 上 你 的 笑 容 要 怎 麽 收 藏 、要 怎 么 去 拥 有 ?

10 . 她 们 都 说 失 去 以 后 才 懂 得 珍 惜 ,其 实 珍 惜 后 的 失 去 最 痛

11 . 我 们 始 终 都 在 练 习 微 笑 , 终 于 变 成 不 敢 哭 的 人 。

12 . 其 实 酒 不 醉 人 , 只 是 在 喝 的 时 候 想 起 了 那 不 堪 的 过 去

13 . 谁 的 笑 藏 尽 泪 光 、谁 的 妖 娆 舞 遍 江 山 、谁 的 伤 痕 在 歌 唱

14、华 丽 的 转 身 、华 丽 的 落 泪 、华 丽 的 说 、不 爱 你 。

15 . 用 最 深 刻 的 伤 害 , 来 表 达 最 深 刻 的 爱 。

16 、怎 么 牵 过 的 手 可 以 随 便 放 空 ,那 些 温 柔 ,被 你 带 走 。

17 . 曲 未 终 ,人 已 散 。情 未 了 ,缘 已 断 。

找了一个小时、采纳哇

3.古今主要字典有哪些

古代字典和词典的编纂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著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编撰字书《苍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汉初,民间有人把上述三篇合为一篇,“断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仍取名《苍颉篇》。

以后,陆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不过,以上这些原只是一般的识字读本,诸如《急就篇》,也是经庸人颜师古作注、宋王应麟补注,才使它具有查考字词的作用。

真正奠定了我国古代字书基础的著作,还要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该书以小篆为主体,兼收古文、籀文,全书分为十四篇,收单字九牛五百四十三个,用读若法注音,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五百四十部,创立了按部首收字的体例。

它还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六书”理论,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解释文字的方法,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以前的文字训诂,对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晚清以来关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正是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总之,在我国古代字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晋朝吕忱的《字林》,是继承《说文解字》编纂的又一部字书名著。

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把它和《说文解字》并称,可惜不久就失传了。据《封氏闻见记》,《字林》的部首与《说文解字》相同,收字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四个,较《说文》为多。

《魏书·江式传》说;该书“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可见是我国第一部用隶书写成的字书。梁顾野王的《玉篇》,则是我国第一部用楷书编成的字书。

今本《玉篇》虽非原本,但可知其对《说文解字》有所增订,也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自隶书、楷书代替篆书通行以后,文字的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字和俗体也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人注意研究文字的异同,从而产生了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宋郭忠恕的《佩觿》及李从周的《字通》。

这些字书对于我们认识一个字的异体,辨清许多形体相似的字,还是有用的;其中《字通》创建了按笔画排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的字书主要有王洙等相继修纂的《类篇》,它继承了《说文解字》和《玉篇》的体例,着重探讨字源,说明文字形体之变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新字(共收字三万一千三百十九),讲古音、古训,在字书史上有一定贡献。

元戴侗撰《六书故》,改变了《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分为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每部之下各分若干细目,按字义排列。但戴侗攻击许慎用小篆作本字,使人“不知制字之本”,所以他的《六书故》采用钟鼎文字,钟鼎文没有的 字才用小篆。

《四库全书总目》曾指出该书“非今非古,颇碍施行”。不过书中解释文字,也有精详的考证,作为研究古代文字训诂的工具书,还是有用的、不能一笔抹杀。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是我国一部较为通俗而编排方法也比较进步的字书。它收编单字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个,包括俗字,而僻字则一律不收,并把《说文解字》的部首简化成二百十四个,均按笔画多少排列。

注音方法是先反切,后直音。对字义的解释,也较为清楚。

全书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连首卷及附录共十四卷,每卷用表注明各部首及其所在页码,末附检字表以便查找不易辨别部首的字。这种编排方法是字书发展中的一大改进,后世多沿用。

该书在明末曾风行一时,给它作补编或用其名新编的字书也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则是张自烈的《正字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等奉命撰《康熙字典》,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

该书继承了《字汇》和《正字通》的体例,分为二百十四部,共收字四万七千○三十五,用反切注音,释义旁征博引,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当然,该书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错误。

乾隆时王锡侯著《字贯》一书,就对《康熙字典》的错误有所指摘和议论;但因此冒犯了康熙“御定”的威严;又因该书没有“避讳”,落了个作者满门抄斩,其著作也全部被销毁(事见《掌故丛编》)!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证》,才校正了该书引书的错误二千五百八十八条。显然,错误当不限于此。

第二节还要介绍清代以后人们的评论,这里从略。 我国古代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阮元的《经籍籑诂》,集释佛经音义的著作有唐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研究虚字的有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是价值较高的专著。

所谓“训诂”,就是解释词义;解释词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当代普通话的词语说明古代词、方言词的意义,这叫“诂”;一是说明词的定义和应用范围以及它和同义词、近义词的分别,这叫“训”。 《尔雅》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古代训诂书的代表作。

此书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总目》说:“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

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这种说法是有道理。

4.易混易错音字词

易混易错字词辨析:“作”与“做” 人民教育出版社谭桂声 现代汉语中的“作”与“做”,用途很广,使用频度很高,所构成的词语很多,二者之间的意义和用法也相当复杂,既有区别又有交*。

一、“作”“做”溯源 甲骨文中有“乍”而无“作”。“乍”,是“作”的古文。

在甲骨文中作为动词,意义同“作”。例如:甲骨卜辞“我乍邑”,意为“我建筑城邑”。

金文铭辞也以“乍”为“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兮甲盘》:“兮白吉父作般(盘)。”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吴王寿梦之戈》:“乍在古铭器中一般用为作字。”“乍”作为动词,其读音在宋代《集韵》中为“即各切,入铎,精”,与“作”同音。

“乍”可能是会意字,但其字形结构至今不明,《说文解字》认为“乍,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不足为据,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可。

“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乍声。“作”的起源很早,我国早期的典籍,已大量使用“作”,其语义已充分发展,是一个义项丰富的多义词。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兴起)。”《尚书·舜典》:“伯禹作(充任、担任)司空。”

《逸周书·作雒》:“(周公)乃作(兴建、建造)大邑成周于土中。”《周礼·考工记序》:“作(制造)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振作、激发)气,再而衰,三而竭。”《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作(兴建、建造)邑于丰。”

《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充任、担任)。” “作”有入声和去声两个读音,二者的中古音(唐宋音)用音标表示,分别是[tzak][tza]。

《广韵》:“作,则个切,去个,精。又则落切,入铎,精。”

《广韵·暮韵》:“作,造也。臧祚切。”

又《个韵》:“作,造也,则个切,本臧洛切。”“作”本为入声字,去声的“作”来自入声的“作”。

入声的“作”有“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诸义(见《广韵》),去声的“作”只有“为也”一义,即“造也”。《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绔。’”注:“作,协韵,音则护反。”

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

其中的“作”,后来写为“做”。“作”,现代普通话读则个切,西南官话读臧祚切,均为去声;现在的闽方言、粤方言“作”仍读入声(如“工作”的“作”),而“做”读去声。

皆与《广韵》吻合。《广韵》一书作于宋代,说明至迟在宋代,“作”的读音已分化。

“做”,形声字,从人故声,读音同去声的“作”。“做”是“作”的后起的分别字。

“作”的“为也”一义,读去声,后来写为“做”。“做”不仅用于“为也”的“造也”一义,还用于“为也”的其他诸义。

明人张自烈(1564—1650)所撰字书《正字通》:“做,俗‘作'字。《字汇》租去声,又音佐。

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分‘作’‘做'为二,非。”“做”用于北方白话,大约起于宋代。

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闲愁做弄(捉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邵雍《伊川击壤集》八《和人留题张相公庵》诗:“做了相公更引年,人间福德合居先。”

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到了明清,使用更广泛。

《水浒传》第四回:“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专靠员外照管。”《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他家接我的戏去与老太太做生日。”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前日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儿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 《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下同)在“做”字条目后附有“(作)”,既说明了“做”本为“作”的渊源关系,又表示了二者在“为(wéi)”这一语义基础上的通用关系。

辞书中收录的下列词语的不同书写形式,也清楚地表明了“作”“做”在“为”这一语义基础上的通用关系。例如: 做伴—作伴做东—作东做法—作法做工—作工 做活儿—作活做客—作客做人—作人做声—作声 做事—作事做戏—作戏做主—作主作弊—做弊 作对—做对作假—做假作美—做美作品—做品 当作—当做小题大做—小题大作 (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装模作样—装模做样装聋作哑—装聋做哑 装腔作势—装腔做势做贼心虚—作贼心虚 (见《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以上词语的前一种书写形式,均已被《现代汉语词典》采用为惟一书写形式或首选书写形式。

而在过去,这些词语的两种书写形式是通用的。 二、“作”“做”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中,“作”“做”沿袭了历史上的习惯用法,又有所规范。

“作”“做”的用法大致如下。 (一)从语体色彩来看:“作”多用于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做”多用于具有口头语色彩的词语。

这种情况与“作”出于文言,起源很早,而“做”出于北方白话,起源很晚有关。即使是一些后起的词语,如果具有书面语色彩,也多用“作”而不用“做”。

前者如:作罢、作别、作答、作伐、作废、作古、作践、作结。

5.急求10首经典古词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精选》) 李白:菩萨蛮 张志和:渔歌子 白居易:忆江南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李煜:虞美人 李煜:浪淘沙 李煜:相见欢 李煜:乌夜啼 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渔家傲 柳永:蝶恋花 柳永:雨霖铃/gdwx/gdsc/38.htm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 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 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 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 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 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 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 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 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 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 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 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 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 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 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 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 《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 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 《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 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 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 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 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 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 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 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 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 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 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 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 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 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 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 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 (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 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