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精粹解读

1.中华书局《全宋词》版本问题

1999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署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新版《全宋词》。新版合旧版《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于一编,采用简体字横排,并把旧版附录中已经列出的排印、标点、底本等方面的错误,纳入新版的相应位置。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在校读中又是正了有关的讹误。关于新版《全宋词》的学术含量,中华书局编辑部在书前的”改版重印说明”中认为:”这样,经过全面修订的改版重印的《全宋词》,无论在整体质量,还是在网罗资料上,都有明显提高,版式也有了更新。希望它为学术界同仁及广大宋词爱好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在整体质量上,确较旧版有所提高。但是,作一部广为词学研究者翻检引用的学术名著,新版《全宋词》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辑佚方面。新版《全宋词》的修订者注意到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宋词辑佚成果,并把这些辑佚成果增添到新版中去,但是仍然有些作品遗漏。在校勘方面。旧版《全宋词》初以唐圭璋先生一人之力编定,继以王仲闻先生的参订及后来唐先生本人的修订,词句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新版《全宋词》虽经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的审核修订,亦不免留下些许遗憾。

新版《全宋词》把旧版第一册前的总目次分排到每册之首,这本无可厚非;但新版却删除了旧版第五册后面的作者笔画索引,旧版《全宋词补辑》书前的目次及书后的作者笔画索引也被删除了。读者若想查找某个词人的作品,尤其是不太著名的词人,只能把新版《全宋词》每册前的目次翻检一遍,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仅从作者检索方面来说,新版《全宋词》就不如旧版便捷。

2.国民阅读经典 中华书局 哪几本比较好

通俗青少年版: 宋词三百首详析 作者: 郭伯勋

宋词三百首 作者: 吕明涛、谷学彝评注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 作者: 上疆村民编,古学彝注

宋词三百首(精)--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 刘乃昌评注

宋词--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作者: 蔡义江 编著

宋词排行榜 作者: 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 著

宋词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作者: 马丽宁、司垚编著

唐宋词选读百首 作者: 杨敏如著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 作者: “中华诵?经典 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

少儿看图读唐诗 读宋词 1-6册

宋词精粹解读

较为专业版本:全宋词 1-5册 作者: 唐圭璋,出版过多次,价格大概200左右

全宋词审稿笔记 作者: 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 繁体竖排,价格680

全宋词语言词典 作者: 廖珣英 编

中华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 组 编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杨旭辉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宋词题材研究作者: 许伯卿 著

宋词声律探源大纲 词论 作者: 刘永济 著

名家书画宋词精萃 作者: 迟乃义主编

名家书画·宋词 作者: 迟乃义、铂淳主编

名家讲宋词--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名家讲名诗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中国文化经典导读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插图本) 作者: 唐圭璋,缪钺著

宋词纪事 作者: 唐圭璋 编著

宋词赏析 作者: 沈祖棻 著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作者:周汝昌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微睇室说词 作者: 刘永济 著

宋词体演变史 作者: 木斋著

宋词说宋史 作者: 诸葛忆兵

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 作者: 孙艳红著

唐宋词体通论 作者: 苗菁

3.中华书局出版的全部关于宋词的书

通俗青少年版: 宋词三百首详析 作者: 郭伯勋 宋词三百首 作者: 吕明涛、谷学彝评注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 作者: 上疆村民编,古学彝注 宋词三百首(精)--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 刘乃昌评注 宋词--中华经典精粹解读 作者: 蔡义江 编著 宋词排行榜 作者: 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 著 宋词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作者: 马丽宁、司垚编著 唐宋词选读百首 作者: 杨敏如著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 作者: “中华诵•经典 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 少儿看图读唐诗 读宋词 1-6册 宋词精粹解读较为专业版本:全宋词 1-5册 作者: 唐圭璋,出版过多次,价格大概200左右 全宋词审稿笔记 作者: 王仲闻撰,唐圭璋批注 繁体竖排,价格680 全宋词语言词典 作者: 廖珣英 编 中华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 组 编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 作者: 刘石、杨旭辉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 《唐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宋词题材研究作者: 许伯卿 著 宋词声律探源大纲 词论 作者: 刘永济 著 名家书画宋词精萃 作者: 迟乃义主编 名家书画·宋词 作者: 迟乃义、铂淳主编 名家讲宋词--文史知识主题精华本·名家讲名诗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中国文化经典导读 作者: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名家讲宋词(插图本) 作者: 唐圭璋,缪钺著 宋词纪事 作者: 唐圭璋 编著 宋词赏析 作者: 沈祖棻 著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作者:周汝昌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微睇室说词 作者: 刘永济 著 宋词体演变史 作者: 木斋著 宋词说宋史 作者: 诸葛忆兵 唐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 作者: 孙艳红著 唐宋词体通论 作者: 苗菁。

4.**诗词人生解读

**诗词人生解读(一) 2006-06-05 10:00:00.0 2006年9月9日是一代伟人**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

为了缅怀这位伟人,学习他的人品和诗品,我在上学期末和本学期初连续六次在离退休教职工业余诗社举办了“**诗词人生”的讲座,受到了与会诗社成员的欢迎和好评。 现特将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予以发表,以示对**同志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一、**成为伟大诗人的成因 众所周知,**不但是当今世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他还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传奇一生,而且,他的一生还是诗词的一生。

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看,他一生写了诗词一百首。由陈国民同志译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百首译著》一书,将毛诗概括为正编42首、副编25首、附编33首,正好一百首。

最早的一首诗是19世纪的1899年,**7岁时随口说出的“顺口溜”《狮舞》;最晚的一首诗,是20世纪的1973年8月,**年届耄耋之时,口占的七言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前后相距75年。 **的诗词,是他革命一生的写照;是他战斗一生的缩影;是他革命传奇一生的纪录;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的诗词,气势恢宏,境界博大,内涵深邃,语言精粹,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精品,给诗界创下了许多佳作。他的诗词不仅洋溢着豪迈的革命激情,而且艺术性也达到至真至美、炉火纯青的高度,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几乎家传户诵,人人捧读,影响之深,无与伦比。

无怪乎一位外国记者曾感叹道:“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绝伦的诗词,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崇高的文学思想、诗词理论。

他的文学思想,是**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那是一个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由无数涓涓细流汇积而成的;他的诗词理论,又是他的文学思想的组成部分,那是一座高山,“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其间耸立着无数穿云破雾的峰峦。 **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成因很多,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他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韶山。

韶山一个什么样的所在?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所撰的一本叫做《韶山记》的书这样写道:“韶山,楚南一名山也。祖西华,面南岳……”相传,韶山是大舜南巡之地。

《韶山毛氏族谱》说:“相传昔有大舜南巡,奏韶乐九成,凤凰来仪。有凤音亭、凤音桥遗址。”

韶山,因舜演韶乐而得名。也许,正是大舜将美妙的音乐、美好的诗歌的灵感留在了那样美丽的地方呢!无怪乎英国华裔女作 家韩素音 女士这样描绘**的故乡:“舜来到韶山,他喜欢那富饶多产的绿色平原和那闪闪发光的曲折流水。

他登上山,坐在悦人的山顶唱起歌来。他设计了一种伴唱的乐器,因此,韶乐这个名称是这个地区特有的。

而韶山也就是音乐之山。空中的飞鸟给舜的乐曲迷住了,都聚集到这里,其中也有凤凰;凤凰留了下来,伟大的人干出伟大的事业的地方。”

(见韩素音《早晨的洪流》,北京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页)韶山,以乐召凤至而得名,令人心驰神往。孔子说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三日绕梁,余音不绝”。

屈原在《离骚》中唱到:“奏‘九歌’而舜‘韶’兮,聊假日以输乐。”如果说龙是中华民族视觉上的图腾,那么,“韶”则是中华民族听觉上的图腾。

**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秀美的大自然又有绚丽的神话传说的美丽的环境,那陪伴着他成长的环境给了他多大灵气呀!**出生在1893年之前和之后,正是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内忧外患之时,然而,他诞生的那一年时风平浪静,你道奇也不奇? 第二,他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充满诗意的家族。**出生成长的毛氏家族,都与诗词歌赋息息相关。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注释者毛享、毛苌,史称大小毛公,是**的祖先。**小时候最早阅读的、培育出他最初的诗兴的,正是《诗经》。

直到晚年,让他手不释卷的仍然是那本《诗经》。后来毛氏家族涌现过不少诗人、文学家,如毛直方、毛滂、毛伯温、毛晋、毛宗岗、毛先舒、毛奇龄、毛际可……在毛氏家族谱中,诗词俯拾皆是。

**的堂曾祖父毛兰芳(1826-1892年),给子孙留下了《韶山八景》等美丽诗篇;**未出五服的堂兄兼老师毛宇君也是一位诗人。**的母亲文七妹一家(即毛的外祖母)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这与他后来形成乐观奋发、喜欢热闹的性格不无关系。

文七妹在**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哼唱催眠曲和童谣。在四、五岁时,他已在外祖母家(唐家托)接受启蒙。

毛的八舅文玉钦在家开了一个蒙馆,毛便旁听,由于他聪颖过人,深受舅父喜爱。从小就跟表兄们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人称他为“省先生”(即无师自通),后又读《论语》、《孟子》。

5.怎样才能很好地赏析诗歌

1:你要对诗人的背景有所了解,及他的诗歌风格,他的遭遇 2:你要懂得相关的象征性的事物,如月亮象征思念,柳树象征离别, 3:你要懂得足够的诗歌所使用的手法《如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要联系上下句子,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系,他们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5:推敲词句,如果是你,你将会使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句式,在差异中找出诗人的妙处。

6;重视诗歌开头是怎样将我们引入主题 的,红石结尾是怎样引起读者回味的 7:对比该诗人他和其他诗人的相关类似的诗篇有什么差异 我想如果你做到以上几点,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6.求关于中华经典古诗文感想的朗诵稿

诗香雅韵

诗是色彩斑斓的梦,这梦里有烟柳画桥的澹澹雨雾,有大漠长河的遥遥夕照,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有独坐西窗烛剪花的幽幽之思……

曾几何时,独坐于斗室角窗之旁,捧一卷诗书,把自己融入那千年前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放飞思绪到江南水天相接处,听渔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锺声是否到了客船;曾几何时,在丝丝的细雨中读相思绵绵,惆怅那杨柳岸晓风残月,伤感那幽幽古筝;曾几何时,竟也想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

读诗如茶之愈品愈香,抑或如酒之愈酿愈醇.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春日观花,夏夜听蝉,萧吹秋月,酒饮冬霜,这是高蹈的退守者追求的幽雅恬静的理想境界.既然不能兼济天下,他们便选择了独善其身,寄情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渊明菊酒既闲澹又疏狂.在"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如画美景中,唯好静的王摩诘只愿放一叶扁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放浪倜傥,为吃酒竟忘了科考,真真是"红顔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儒雅的林和靖只在孤山吟园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妻鹤子的岁月悠悠然流过多少文人的心间。..陶潜好闲,王维好静,孟浩然放浪,林和靖高洁,诗在他们笔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辉,恪守着自由的精神家园.

仗剑走江湖,匹马踏凉州,了却君王事,留得身后名,这是积极进取者豪迈的追求和悲壮的情怀.为此,魏武挥鞭,岳穆冲冠,放翁示儿,稼轩看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鼎鼎誓言吹起风沙,震动心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铮铮铁语穿越时间,响彻云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永远在一个地方吓着你,让你拍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的悲天悯人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这样的情怀,一改文人骚客的柔弱之气,没有风花雪月的缱绻,铁骨铮铮立起民族的嵴梁,怎不让人敬重感怀!

诗绘景,诗抒情,诗言志,诗蕴理.刚刚领略大漠孤烟直的迷人胜景,转眼又体味"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的惆怅情怀;刚刚伤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年华易逝,转眼又激扬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刚刚在"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傲语里徜徉,转眼又沉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哲理.诗无语时还有语,情有尽时还无尽."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他问,却不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而这静默的力量却以最强烈的姿势打动着人."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他说不愁,却让人感觉愁无处不在,这次第,非一个"愁"字了得.读诗,读出他有语处背后的无语,就真正懂诗了。

读诗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荫道上,扑面的美景常常让人目不暇接,让你陶醉沉迷.朝暾夕月,落崖惊风,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

捧一杯月色,拈一脉诗香,夜色正美。

7.

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

所以他注重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

而这部《孙子兵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其精粹。”

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

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

意思: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٦《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٦)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

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

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按照许٦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8.诗歌教学一般有哪些步骤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共选编了12首现代诗歌,在初中阶段就大量选编现代诗歌,在此前的教材中是不曾有过的,对此有些老师提出疑虑。

原因之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甚至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再者,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致之一。

诚如是,但诗歌的引入同样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诵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朗诵也适合他们的口味,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教师更应该明白诗歌教学中朗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

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二、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

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

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