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失粘

1.律诗中何为失粘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正确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律诗的“粘”、“对”;“失粘”、“失对”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上联对句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句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就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只有这样,才合乎粘对规律。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2.古典诗词中何为“失粘”

失粘 作旧体诗术语。

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

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正确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律诗的“粘”、“对”;“失粘”、“失对”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上联对句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型,则下联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句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就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 。

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只有这样,才合乎粘对规律。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

唐诗中,即便如诗仙李白,其所作律诗中甚至也常见失粘的现象,河南文艺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李白卷》中曾有评价,“太白之作七律,多失粘,然其音响节奏不减杜律,盖得力于个性体之内节奏也”。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

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犯重指的是题目和词句中忌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

3.作诗时的“对和粘、失粘”是怎么回事

唐代形成的近体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 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失粘”,指写作律诗、绝句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

即应用平声而误用 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偭文字,若 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4.以下哪首七言律诗失粘

1. 失粘为作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

3.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解析,古诗,《寄崔侍御》

寄崔侍御(李白)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翻译:宛溪的霜夜里凄厉的猿声让人惆怅——从此我要离开国都,成为那不系缆绳的孤舟。

可怜一只孤独的大雁飞向南海,真羡募宛溪的双溪流往北方。您多次如陈蕃待徐稺一样待我,我这个过客再难与您同登谢脁楼。

这里的离别就像落叶,每天飘散在敬亭山的秋天里。简析: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冬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关于崔侍御为何人,学术界尚存争议。郁贤皓《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认为,崔侍御即是崔成甫。

这一年冬天李白在金陵与崔侍御的酬赠诗很多,这首《寄崔侍御》是其中之一。此诗格律尽管不是十分严整,也算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诗中主要表达作者对崔侍御的谢意与别情,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6.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的格律有哪些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7.关于咏史的古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