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雨霖铃》宋词

1.诗词谁知道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编辑本段]柳 永·《雨霖铃》评解及赏析 ★评解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④。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

2.雨霖铃“这首词好在哪里

此篇词是柳永众多词作中的顶尖之作,也是宋词中的名篇。

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唐圭璋先生说:“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 密,兼而有之”(《唐宋词简释》)。俞陛云先生曾经赞赏道:“客情之凄凉,风景之清幽,怀人之绵邈, 皆在‘杨柳岸’七字之中”(《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刘永济先生亦称颂说:“ ‘今宵’二句,传诵一时, 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别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 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另外,“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二句,亦深得唐圭璋先生青睐,说其妙写“临别之情事”,是“传神之笔”(《唐宋词简释》)。 上诸说诚善,但犹有未道出之处。

比如,此篇词中描写的别离和通常的别离有什么不同呢?在 这里我们可以先来比较一下。 同是写离别,王勃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之《送元二使安西》、李白之《送孟浩然之广 陵》、高适之《别董大》等,也是别情浓浓,难分难舍,但词中多情绪高昂,甚少愁苦。

大概是行人的目 的已明,故行步坚实、目光豁朗,而无两脚悬空、两眼迷离之感。而柳永就大不同了。

一首怒发冲冠 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前,一道“仁宗皇帝”“且去填词”的圣旨在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 《艺苑雌黄》),直到年过半百方才凭特奏名身份被取为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其间是饱经谋生 立命之艰难且漫长的历程。 而且,这个过程又是伴随着很多次和京城的痛苦告别的,本词之所写便 是其中的一次。

在此之前,因为“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的狂言恣语和之后流连“烟花巷陌” (《鹤冲天》)的实际行为,以及创作出数量巨大的华词丽曲,柳永极其狼狈地获得了“浪子词人”和 “无行文人”的名号,而自己的仕途也因此变得更为艰难。 吴曾曾在《能改斋漫录》记载,一次进士考 试,“临轩放榜”时,仁宗皇帝特地黜落了柳永,并斥责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无疑,仁宗皇 帝的态度是非常生硬乃至决绝的。

但词人并不会轻易放弃理想,因为像众多封建时代的士人一样, 求取功名乃是他早就确定下的人生目标。 那么,柳永此时便需要改变自身,重塑自己的形象。

那就 要放弃自己所沉湎的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浪漫生活,离开那个让自己声誉狼藉之地——京都汴 梁,完成这艰苦的自我救赎。但离开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一切都会好起来吗?他对这是一点把握 也没有的。

因此词人便心生迷惘!看词中所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天地是如此 之阔大,而前行之路却是荆棘遍地! “烟波”之为浩淼,“暮霭”之为迷蒙,“千里”之为渺远,“沉沉” 之为郁重,在这种情况下,这“去去”的行程如何走得进、又如何走得出啊!但他又必须得走进、又必 须得走出,即便要伴随着无法摆脱的离别与痛苦,要忍受着无可容忍的愁苦与孤寂。

这样看来,在 意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念去去”二句,似乎就成了全词的中心句、核心句。其他的情景摹写,还有 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都是由此生发开来,又由此生发开去的;词中一切的凄凉和感伤,也都是 以这为背景,为铺垫的。

3.宋词《雨霖铃》的祥解及最后一个字“说”的读音

1、“说”的读音是:shuo,第一声,意思是诉说。

2、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沈 通: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3、注释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4、赏析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4.雨霖铃是什么诗词的名称

词牌《雨霖铃》原是唐代教坊大曲名,柳永始用为词牌之名,又名《雨 霖铃慢》,为双调,上片九句,押五仄韵,五十一字,下片八句,押五仄韵, 五十二字,共一百零三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借口 讨伐杨国忠,引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安 禄山大军逼近长安,潼关失守,长安城危如累 卵。

七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 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仓皇逃往四 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时,六军因缺粮 不肯继续前行。

在陈玄礼的煽动下,众将士把怨 恨都发泄到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身上,发动兵变, 斩杀了杨国忠,史称“马嵬驿之变”。 杨国忠死后,众将士将馆释围住,要求唐 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迫于情势危急,为平息 军心不得不下令缢死杨贵妃。唐玄宗人蜀行至斜 谷口时,一路霖雨绵绵,山风刮得驿站檐铃“叮 当”、“叮当”地响个不停,悲痛之情油然而 生,于是写下了《雨霖铃》曲。

《明皇杂录》里 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人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即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就是《雨 霖铃》的来历。 以《雨霖铃》作为词牌的词中最著名的当属柳永的《雨霖铃》:“寒蝉 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