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菟丝

1.有关菟丝古诗最好有赏析

李白《古意》 君为女萝草 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 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 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 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 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 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 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 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 海潮易可量诗的大意:“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菟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2.有关菟丝古诗

李白《古意》 君为女萝草 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 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 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 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 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 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 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 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 海潮易可量诗的大意:“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菟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

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3.菟丝生有时是哪首古诗,怎么解

《冉冉孤生竹》建安诗歌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诗中塑造了一个已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遂有种种疑虑哀伤的女子形象。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

这显然是女子的自喻。“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

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这四句又用比。蕙和兰是两种香草,用以自比。

“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

如要采花当趁此时,过时不采,蕙兰亦将随秋草而凋萎了。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

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又何必怨伤呢? 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孤生”、“冉冉” “含英” “扬光辉” ,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4.

诗中塑造了一个已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遂有种种疑虑哀伤的女子形象。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

这显然是女子的自喻。“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

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这四句又用比。蕙和兰是两种香草,用以自比。

“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

如要采花当趁此时,过时不采,蕙兰亦将随秋草而凋萎了。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

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又何必怨伤呢? 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孤生”、“冉冉” “含英” “扬光辉” ,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5.菟丝生有时是那首古诗,怎么解

冉冉孤生竹

[作者] 佚名

[全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大抵这算是一首闺怨诗歌

讲述的是女主爱上了一个男的,但是远隔千里。本已经定了亲的,但是男的一直没来迎娶。

6.杜甫的《新婚别》全首诗

新婚别 新婚别 作者:杜甫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1。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2。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3。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4?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5。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6。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7。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8。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9。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10。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11。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12。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13。

1.菟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菟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

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

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

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7.迫:煎熬、压抑。

中肠:内心。 8.苍黄:犹仓皇。

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9.事戎行:从军打仗。

10.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11.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双翔:双双对对一起飞翔。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对那些能够成双成对的鸟儿的羡慕。

13.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

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这首诗写一对新婚夫妇,在结婚的次日清晨,新郎就要赴前线。

诗写得回肠荡气,全诗除开始两句"特用比兴发端"(《杜诗说》)外,全是新妇赠别劝勉的独白之词,这与"三吏"的对话体有别。通过大段悲怨而又沉痛的自诉,塑造了一个承受着苦难命运、又懂得以国事为重的善良坚毅的青年妇女形象,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

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

“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

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

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

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

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

7.杜甫诗三首新婚别赏析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

此诗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这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既有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

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

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

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

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

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

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

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

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

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

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

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

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

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

相关内容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