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穆《谈诗》(二):诗怎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钱穆《谈诗》(二):诗怎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以上我略略讲了王维的诗,继续要讲杜工部。 杜诗与王诗又不同。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 上一次我们讲散文,讲到文学应是人生的。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文学要人生化。 在我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更人生化。一方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 我上次谈到中国散文,姚氏《古文辞类纂》把它分成十三类,每类文体,各针对着人生方面。又再加上诗、词、曲、传记、小说等,一切不同的文学,遂使中国文学里所能包括进去的人生内容,比西洋文学尽多了。 在第二方面,中国人能把作家自身真实人生放进他作品里。这在西方便少。 西方人作小说剧本,只是描写着外面。中国文学主要在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这就是杜诗伟大的地方。 刚才讲过,照佛家讲法,最好是不著一字,自然也不该把自己放进去,才是最高境界。而杜诗却把自己全部一生都放进了。 儒家主放进,释家主不放进,儒释异同,须到宋人讲理学,才精妙地讲出。此刻且不谈。 现在要讲的,是杜工部所放进诗中去的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有讲到什么大道理。他把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后来唐代中兴,他的生活的片段,几十年来关于他个人,他家庭,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国家,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中去了,所以后人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其实杜工部诗还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 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 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 倘使杜工部急乎要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 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 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 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 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 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 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 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王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 这因荆公一生,有一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直要到他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我第一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的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 在此上,苏诗便不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 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读来易生厌。试问一个人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我们再看白乐天的诗。 乐天诗挑来看,亦有长处。但要对着年谱拿他一生的诗一口气读下,那比东坡诗更易见缺点。 他晚年住在洛阳,一天到晚自己说:“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这样的诗一气读来,便无趣味了。 这样的境界,无论是诗,无论是人生,绝不是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杜工部生活殊不然。 年轻时跑到长安,饱看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像他在《丽人行》里透露他看到当时内廷生活的荒淫,如此以下,他一直奔波流离,至死为止,遂使他的诗真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 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 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 2.钱穆:王维的境界 ——节选自《中国文学论丛·谈诗》1. “落”字和“鸣”字用得好①是因为这两个字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1分)②王维“顿然”感到此生命同时又感到此凄凉,这正是诗中禅意之所在,别有意境。(1分)③这一联好就好在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是直接抒发议论,就降低了诗格。(2分) 2.这两句诗的“境”非常简单,重点落在“凝”和“霜”两字上。(1分)一个“疑”字点明了境中有人,一个处在半梦半醒、迷幻错觉中的人,把地上的月光看成了霜,一个从迷幻中醒来、不能入眠的形象呼之欲出;(2分)一个“霜”字则写出了境中人寒冷、孤独的心理感受。(2分)人在境中的感受与情感没有直接写出,却通过意境的营造让读者感同身受。(1分) 3.略谈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4.钱穆 中国文学论丛 为什么说王维的诗好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李白、杜甫都不及他。 现代学者闻一多便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换言之,不读王维,就难以彻见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无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象空间。 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婉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当代画家根据诗词意境绘制的中国画。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5.谈一谈对唐诗宋词的看法的作文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宋词的文章,凑或看看吧!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华夏大地所酝酿出的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上古的诗经,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两汉的骈赋,长安的诗,汴京的词,大都的曲,还有那明清的小说,其中凝结了多少迁客骚人的心血,照耀了多少代文坛,更含蕴了汉的拘谨,唐的张扬,宋的精细,以及元的四海归一。 宋词更是其中的最佳代表。夏日的午后,捧一卷《宋词三百首》,品一杯香茗,敞洋在词绝美的意境中,这便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宋词或许没有骈文的华丽工整,没有唐诗的韵律简练,但宋词却能最好地将词人的情感与事物本身相联系。它不需要受字数与音韵的约束,形式上更是灵活多样,比唐诗骈文更加平民化和大众化,让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也能参与艺术,感受艺术。柳七曾与歌妓船头簪花写韵,吟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所以他的词清新隽永,更深得民众的喜爱,在当时更广为传唱,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无人不晓。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词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雨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宋词三百首》,听一听声声慢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工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6.从韵味方面浅谈唐诗,500字即可,谢谢: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的美是千姿万态的。 走进唐诗,犹如走入了一座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就是探寻美的历程。唐诗之美并不是由单一的形式来表现,它交汇着现实主义的沉郁深邃和浪漫主义的豪放飘逸,辉映着音律之美、色彩之美和空间之美,于有声有色、有形有势、有质有气中体现每篇诗作都是极具感染力的生命体。 关键字:唐诗;情韵美;孤独美;空间美;李白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和喜爱唐诗,唐诗之美也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 人们通过这些美德诗歌了解社会人生,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为它那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为它那浓郁的艺术美质而折服。一、唐诗的空间之美唐诗的空间美感体现在空间的变换,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彩云间”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高度落差之大,随舟顺流而下,视点不断变换,如电影拍摄常采用的移景手法。 行舟之快,空间画面迅速转换,诗人心情愈发愉悦畅快。全诗给人带来震撼的空间流动之美,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 当人们接受唐诗中的空间之美时,总免不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去感受它,所以说,唐诗中的空间美渗透着诗人的人格之美,通过诗的语言、所描述的形象等传递出来,被人们所感知、所体会,陶冶情操。二、唐诗的情韵美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 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置。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出奇的想象。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