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诗的分类《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音韵系列 1、福唐体:即独木桥体,又叫独韵诗,一字韵诗.每句韵脚用同一个字. 2、柏梁体:每句七言都押韵的,全篇不换韵. 3、间韵诗(变体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 4、转韵诗:转韵,就是换韵,在一首诗歌中,根据内容表达的需求连续转换若干韵.韵脚平仄交替. 5、促句诗:转韵诗的一种,不拘平仄,以三句一转韵. 6、倒押前韵诗:用于和诗,一个不少地照用原诗人的韵字,顺序则由尾字依次到首字. 7、犯韵体: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每句首字与本句末字押韵,便称为犯韵体. 8、短柱体:一句中或两韵、或三韵的叫短柱体. 9、四声诗:每句诗用同一种声调的字写成的组诗.有全平、平上、平去、平入等.古诗中也有句全平、一句全仄的.可分为全平诗、全仄诗、五平五仄诗.五平五仄诗,是单句一个声调,偶句为另一个声调. 10、双声诗:又叫吃语诗、口吃诗.双声诗要求诗的各句都采用声母相同的字. 11、叠韵诗:全诗各句所用的字的韵部均相同的诗. 12、双声叠韵诗:每句都有双声字或叠韵字的诗. 13、禽言诗:以禽鸣之谐音,假定为人语,表诗中之意. 14、风人诗:谐音诗与谐音双关诗,利用同音假借字作文学的隐语. 15、声韵诗:分声母诗、韵母诗、反切诗. 声母诗:诗句的字的声母正好是拼音声母数. 韵母诗:诗句的字的韵母正好是拼音韵母数. 反切诗:又叫切语诗,用古代反切注音的方法,诗句中两字反出一字,诗表层一个意思,反出的话还有一个意思. 二、嵌名系列:原则是“要当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16、嵌字诗:广义的说,按照修辞格“镶嵌”手法把特定的字嵌于诗篇的句首或句中,如人名诗、地名诗、药名诗、建除诗、八音诗、六府诗等都是嵌字诗.狭义的嵌字诗,专指嵌于每句句首的字能合成短句,并且别有意义的诗体,即“鹤顶格”. 17、藏头诗:本来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现在我们说藏头诗是指嵌字诗中嵌于句首(鹤顶格)的诗. 拆字诗:今天称为半字顶真诗. 18、建除诗:建除十二生辰诗简称,以建、除等十二字冠于诗每联首句第一字,字意融于句中,形成杂体诗特定格式.全诗十二联,廿四句.因十二辰的头两个名称为“建”“除”,故名“建除体”. 19、药名诗:诗中嵌药名,“字则正用,意须假借”. 20、针穴名诗:以针炙名联缀成诗. 21、卦名诗:每句诗中嵌用《周易》一个卦名. 22、龟兆名诗:诗中隐藏解释卦象意义的词语. 23、相名诗:嵌相术名. 24、星名诗:嵌星辰名. 25、节气名诗:嵌二十四节气名. 26、鸟兽名诗:嵌禽鸟名和兽类名,或用本义或双关,或巧用别名. 27、草木名诗:嵌草名和树木名,而语意双关. 姓名诗:每句都含有姓名. 28、地名诗:是将郡国名、州名、县名、道里名以及山川胜迹名等,假借词意成篇. 29、宫殿屋名诗:每句嵌入建筑物名称. 30、车船名诗:诗中嵌车名、船名. 31、围棋名诗:嵌围棋的一些别名. 32、象棋名诗:嵌象棋的一些棋名和术语. 33、歌曲名诗:词牌名体,词曲名诗:嵌乐府歌名、词牌名、曲调名等,词义双关. 34、戏目名诗:嵌戏目名. 35、四气诗:也称四时诗,实为四时诗的一种变化体,是将“春”、“夏”、“秋”、“冬”四字顺序嵌用在一首诗中,每句诗的内容符合各个季节的特点. 36、四色诗:也称四色咏,五言四句,偶句押韵.每句诗嵌入一种颜色的名称,因此叫做“四色诗”.也有分四段,一段描写一色的. 37、五行诗:就是将五字嵌入诗中,别行组词,别作他义,联缀成篇. 38、六甲诗:就是将六十甲子的数字嵌入诗中,仅借用字面,而另行组词,缀联成诗. 39、六府诗:五言十二句,“六府”的次序为:水,火,金,木,土,毂.将此六字依次嵌于单数句句首,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入韵与否皆可. 40、八音诗:将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名称,依序冠于每句之首或每联之首. 41、十二属诗:即十二生肖诗,也称“十二辰诗”、“十二神诗”.依序嵌十二生肖. 42、数字诗:每句都嵌同一个数字,如果嵌在首位的则为同头数字诗.有半字诗、一字诗、两字诗、三字诗、四字诗、五字诗、六字诗、七字诗、八字诗、九字诗、百字诗、千字诗、万字诗等. 43、数名诗:又叫十数诗.是将从一至十以内的数目字连贯而成的诗,现在一般也称数字诗. 44、数谜诗:顾名思义就是数字猜谜诗,犹如一道趣味算数题,文字表达采用古典诗可。 2.唐诗的分类◎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 律诗、绝句、古诗 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 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 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 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 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 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 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 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2.律诗、排律限平声韵,绝句以平声韵为主,五言绝句则有采仄声韵者。 3.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4.不可以有重复的韵脚。 5.绝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亦有少数押仄声韵的例子。 6.律诗中间四句必须两两成对,第一句起韵,二、四、六、八句 韵(首句不起韵,次句起韵的就算变格)。 排律亦同,只有首尾两联可以不对,其余则排排对偶。 7.诗的平起、仄起以第一句第二个字为准。 ◎唐诗的分期: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 (618 -- 712): 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沉佺期、宋之问、陈子昂。 2.盛唐 (712 -- 675): 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诗人。 3.中唐 (766 -- 835): 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4.晚唐 (836 -- 906): 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主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诗(词)有所谓「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说:「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 」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杜诗中这种情形的用字很多,如「身轻一鸟过」,这是句描写一位骁将鞭马向阵前飞驰而去的情形,「过」字不但用得轻快,而且表现出一种神气活现的气概。 ◎重阳节的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名暮节、登高节、老人节、重九、茱萸、菊花节。 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古人将数字也分阴阳,而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 ◎ 重阳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著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著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 就这样,桓景跟著白鸽,终於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 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 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著全村老小登上 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 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 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著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著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 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 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 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著寒光,一眨眼就把 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 3.【小学必背古诗70首的分类】古诗分类集锦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诗中冬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诗中山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日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诗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诗中风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4.野火烧不尽,。 4.古诗归类大全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 5.唐诗的种类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类从表当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语言艺术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 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 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写景言情言志,一般都很短小,长的不多。 一般用事不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情节,其表现的形象画面,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一组没有情节联系的。写景写环境写故事,都是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 有描写,但不成系统,往往跳跃。至于议论,一般不用,即使用,也一定是起点睛作用的。 二、从题材类别角度分类我国古代很多诗人的别集,或者多家诗人的选集,往往按照题材分类,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为学习作诗的人从选题方面模仿提供参考方便。用这种方法分类,主要包括:边塞诗,或者用更广泛的概念,军事诗,兴盛于盛唐,著名的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其风格特点是豪迈雄壮,表现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业的情怀,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我们从《诗经》也可以找到源头:《邶风 击鼓》、《秦风 无衣》,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隋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更是开盛唐边塞诗先声。但是,名作最多、影响最广泛、深远的,还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 山水诗,最早的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六朝的谢灵运,称老谢、谢康乐,史称山水诗之父。但总的还不够成熟,被指为“有句无篇”,他的后人谢朓,在他的基础上有发展,被成为小谢。 李白特别推崇谢朓,尤其喜爱他的“落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称谢公、谢宣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相当著名,但总成就不及边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园。山水诗的风格开阔飘逸,往往表现道家出世思想。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都有很多名作。田园诗,最早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田园诗往往伴随隐逸的主题思想,其风格往往淡薄超脱,往往表现佛家空灵情调。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咏史诗和怀古诗,最早专门以咏史为体裁写得比较多的诗人是颜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咏史怀古为主题作品多、影响大的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 以后各朝代逐渐增多,成为很热门的题材,经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闺怨诗,闺怨诗是战争题材、山水题材、宦游题材、商旅题材、宫廷题材的侧面反映。 战争使少年夫妇长期离别,青壮年女子独守空房,苦不堪言。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四处奔走,长期离家,违背了人性。 科举制度中,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结交、应试,妻子只好在家独守。皇帝的后庭制度,“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够被皇帝宠幸的寥寥无几,多数老死宫中。 这些妇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没有幸福可言。虽然她们多数谨守闺范,但内心情感可想而知。 诗人们观察感悟到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从六朝以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数量。 在乐府诗和词中更多。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以物寓情、借物托志、状物喻理。 咏物诗多用绝句。哲理诗,哲理诗是借题发挥,着眼在阐明某种道理。 爱情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正统诗歌创作中爱情诗很少,古风、近体诗很少涉足。诗经《周南 关雎》等,在当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较多。 晚唐李商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无题》,是含蓄曲折的爱情诗。词兴起后,爱情成了热门主题,婉约派作品很多都是写爱情的。 悼亡诗,狭义的悼亡诗,起自潘岳,是专指悼念亡妻的。其实生死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歌中一定会反应。 乐府诗中的《梁甫》、《蒿里》等都是专门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游仙诗,游仙诗,是记梦的,诗人记述梦中神游仙境的感悟。 最早的游仙诗,起自郭璞。最著名的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咏怀诗,咏怀诗是专门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组诗、联章。最早大量创作咏怀诗的是阮籍。 三、从格律规则角度分类诗歌体裁划分的大概念,可以从两极来考虑: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及中间存在的过渡。 6.小学一到五年级古诗并分类6年级也有 1、江南(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3、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4、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5、唐、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7、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9、唐、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0、唐、李白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古郎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性,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1、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2、唐、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3、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6、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7、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8、唐、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9、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0、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1、悯农(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一)(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2、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3、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4、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5、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2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27、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 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