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应军人尚武和战斗精神的古诗词 越多越好国殇 屈原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埋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梅岭三章》 陈毅〔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2.有尚武精神的古代文学作品 诗词文言等都行相和歌辞 从军行二首 (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杂曲歌辞·采桑》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3.尚武精神的名言1、(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释义: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释义: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释义:用兵的原则,从精神上瓦解敌人是上策,攻打城池是下策;以征服人心为上策,单纯依靠武 4、(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 释义:由于种种原因,先打了败仗,或是先被置于了败算。 善于用兵的人会因势而行,利用这种局势,取得最终的胜利——具体方法那就不一而足了,比如对败军进行利害陈词,振奋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或是利用敌人胜利后的麻痹,而进行合理的反击。 5、(**)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释义:敌人进攻的时候我方退守,敌人退军时,我方要追击。敌人驻扎在某地按兵不动时,我军要对其扰乱,当敌人疲劳的时候,我军要乘胜追击。 6、(**) 知己只彼,百战不殆。 释义: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 扩展资料: 尚武精神---天行健的最佳注释,尚武精神常为国家动力的源泉。文和武,正如一阴一阳之道。 文武结合,方为完人。国家之强盛,也需要文武结合,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智慧表现 缺乏智慧的意志力是虚弱的,缺乏意志力的智慧是危险的。古今中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意志与智慧的高度辨证统一是一个民族图强的不二法门,而当今的中国正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把整个民族牢牢凝聚在一点之上,意志与智慧可以表现出一种精神,这就是尚武精神! 说起尚武精神,自中国大一统以后,奠定整个国家尚武精神的第一位领袖就是汉武帝——刘彻。 在遥远的2000年前,疯狂的游牧民族——匈奴,凭借着快马弯刀,不断的入侵边塞,烧杀劫掠无恶不作!但是可惜的是,匈奴人遇到的是正处于尚武精神最浓烈时期的华夏民族!汉族在当时是一个高度尚武的民族,而且整个国家已经从秦末的战乱中恢复了。 而当汉人的领袖汉武帝的即位立即将整个国家的力量凝聚起来。 发动了对匈奴人的全面反击。最终匈奴没能进入中原一步,就被两汉绞杀在大漠中了。 当匈奴人的历史走到尽头的时候,匈奴单于呼韩邪率领匈奴全族向汉朝投降。而残余的匈奴人为了躲避汉军的追击,远遁欧洲,竟然灭掉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在近现代,中国人的尚武精神的奠基人则是**。 君不见,**时代的中国,整个国家是多么热诚的投入到工业强国的建设之中,一句知识青年下乡去,接受农村改造,更是让多少人为之沸腾。 意志力的提升让人甘愿接受最艰苦的生活,而依旧笑脸相迎;君不见,**时代的中国,整个国家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在前有美帝、后有苏修的窘况之下,依然游刃有余、不慌不乱,两弹一星的奇迹硬是把中华民族伟大智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智慧力的挖掘让一个曾经的“病夫”焕发光彩。 而**时代的革命军人更是这两种力量的统一体,革命军人“滚雷场、堵枪眼、炸碉堡”的光荣事迹屡见不凡;而在朝鲜、越南、缅甸的战役中,革命军人更是最大限度地将劣势装备下的战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促成这些事例的是什么?难道不是整个国家内部的尚武精神吗?年长一些的叔叔、阿姨,那个年代的一件橄榄绿是否可以让你发狂?年长一些的爷爷、奶奶那个时代拥有一名军人的子女是多么令人光荣! 记得一位老者跟我说,五十年代有一次,他与同事去乡里帮学校向家长收书费,走到一个学生家里,刚要开口收书费的事,不料人家父母拿出了一张“革命烈士证”,原来这家老大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看罢,他与他的同事一声不吭离开了,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明文规定“革命牺牲的军人家庭是有特别待遇的”。 这就是那个时代一个国家伟大的尚武精神啊,军人被人看成是最伟大的职业。 对越反击战那些牺牲的将士,不少还埋葬在无人管理、野草丛生的墓地里;一些负伤的战士向政府讨抚恤金的事情我也屡有耳闻;军人被人看成是傻大兵、穷瘪三,军队经商更是把地方上的坏毛病全染上了,把自己的光荣传统忘了干净,这哪是一个健康、蓬勃的世界新兴强国人样子啊! 国防重心 传统的国防建设,主要由软件、硬件与运用它们的人构成。但是,我认为,国防建设一定上也“代表一个国家最先进生产力发展程度”,正如本文一开始我所言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族精神是这个生产力的倍增器一样,国防建设的倍增器就是民族的尚武精神。 如果让所有人感受到军人是整个国家最光荣的职业,每个人都无比向往这个职业,希望有生之年为这个职业而付出所有牺牲而无怨无悔,全民一心弘扬民族尚武精神,让已经参军的人感受到自己吃苦是被人民所理解的、是光荣的、是伟大的。 让还没有参军的人感受到做一名革命军人是无比神圣的、令人骄傲的;让全国人民为军人欢呼、让中国财政为军人赠利、更让帝国主义畏我。 4.从边塞诗看中国文人的“尚武情结”文人有尚武情结,的意思是:边塞诗往往比较豪放, 如苏州的小家碧玉形成了明显反差 这个诗人的性格有关 ,有人天性豁达豪放 ,可是有人则小鸡肚场. 其实要说尚武精神则要数那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真是没话说了, 满族少儿, 4左右就让他人抬上马背去培养”感觉”了.可真好呀! 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 5.激励即将上战场的战士的诗句《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 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 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风·无衣。 6.有哪些对英雄豪杰的歌颂的诗词汉代主要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秦朝东汉和西汉。先秦早于汉代,故此类诗词主要为先秦时代所作。 一、荆轲歌 / 渡易水歌先秦 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二、秦风·无衣先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赏析: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三、出车先秦 佚名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旗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赏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而战争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出车》一诗,正是通过对周宣王初年讨伐玁狁胜利的歌咏,满腔热情地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战功,表现了中兴君臣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四、常武先秦 佚名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々,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赏析:此诗赞美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很发达,但如《常武》一诗,尽管在细节的叙述上精详远不及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却也神完气足,其叙事虚写与实写的巧妙结合,尤为一大特色,从诗歌艺术上说,即使与古希腊罗马史诗相比,似也不遑多让。 五、文王先秦 佚名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赏析:《诗经》中有多篇歌颂文王的诗,而序次以此篇为首,因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颂扬为“圣人”的周公,诗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政治意义。 7.激励即将上战场的战士的诗句《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 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 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秦风·无衣 8.中国古代的尚武精神是如何慢慢被消磨殆尽的呢准确说是从武周时代开始。 过去中国仕途主要是贵族制度+军功制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要想成就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只能通过军功获取,所以民间尚武,武周时代科举制度正式完善,普通百姓可以通过读书就出人头地,读书又不像打仗那样有随时丢掉性命的危险,于是民间开始崇文,如果国家不太平,对外战争多的话民众还能一定程度尚武以求功名,但到了宋朝后由于与契丹签定和平条约,西夏也基本只能边境搞点骚扰,所以民间尚武精神基本丢掉,倒是产生了大量诗人、词人、文学家。科举考试是最大的毒瘤,想想科举之前,中国前面产生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后面就少了,而且基本都是些悲剧英雄,武力不怎么强大,只是精神可嘉而已。 在唐之前贵族子弟普遍不仅爱读书也同样习武,并非像后来都是一群踢踢球、玩玩鸟的纨绔子弟,隋末唐初是个英雄倍出的时代,那时最著名的是瓦岗军,首领李密是贵族子弟,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但就这样一个文人居然也可以上阵亲自参与杀敌,可见那时汉人战斗力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