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草的田字格怎么写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古诗“草”的田字格写法是什么古诗“草”的田字格写法请看图片 【草】 拼音:cǎo 笔划:9 五笔:AJJ 部首:艹 结构:上下结构 笔顺:横、竖、竖、竖、横折、横、横、横、竖 释义: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 野~。茅~。 水~。花~。 ~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 ~原。~坪。 ~行露宿。~菅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 稻~。 3.粗糙,不细致:~率(shuài)。 ~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 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 ~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 ~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 ~莽。~寇。 ~贼。 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艹,早声。 小篆艹,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 《说文》:“草,草斗,栎( 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 本义:栎实) (2) 草本植物的总称 : 艹,百卉也。从二屮。 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 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 ——《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 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组词: 1.草案 cǎo'àn 未正式确定的或只是公布试行的法令、规章、条例等 2.草坂 cǎobǎn 长满草的山坡 3.草包 cǎobāo 类似麻包大小的草制袋子;装满草的包。 比喻无能之辈 4.草本植物 cǎoběn zhíwù 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的结种子的草质的或保持草质的植物 5.草标儿 cǎobiāor 旧时物件出卖时插于其上的草秆 6.草草 cǎocǎo 马虎;简陋从事;不细致或不全面;慌乱 7.草测 cǎocè 进行初步的、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测量 8.草场 cǎochǎng 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大片放牧草地。 3.《静夜思》在田字格怎么写《静夜思》在田字格中的写法: 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词句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二、文学赏析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静夜思。 4.“一去二三里”把这首古诗写在田字格这首古诗田字格格式如下: 一去二三里一般指山村咏怀,《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扩展资料 简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村咏怀。 5.村居 古诗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张舜民诗《村居》 作品信息: 名称:村居 年代:北宋 作者:张舜民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1] 作品鉴赏: 《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 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 “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带”与“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目。 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牛背负鸟这一景象,与张舜民时代相近的诗人也曾描写过。 如苏迈的断句:“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见《东坡题跋》卷上《书迈诗》),贺铸的“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卷五《快哉亭朝暮寓目》)。张舜民此诗显然意境更高。 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 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 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这显然与王维的山水诗如《山居秋暝》、《鸟鸣涧》等手法相同,以动写静,更显其静。 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高鼎诗《村居》 作品信息: 名称:村居[4] 年代:清代 作者:高鼎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村居⑴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⑵。 儿童散学归来早⑶,忙趁东风放纸鸢⑷。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作品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