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净土

1.求古诗《狮子林即景》

狮子林即景十四首

[元]惟 则

万竿绿玉绕禅房,头角森森笋稚长;

坐起自携藤七尺,穿林络绎似巡堂。

素壁光摇眼倍明,隔帘风树弄新晴;

树根蛙鼓鸣残雨,恍惚南山水乐声。

相君来扣少林宗,官纵盈门隘不通;

散人风亭竹深处,石林分坐绕飞虹。

乌鹊争巢似愤兵,怒鸣死斗乱纵横;

可怜蹈坏桫椤树,满地落花无路行。

道人肩水灌畦蔬,托钵船归粟有馀;

饱饭禅和无一事,绕池分食馁游鱼。

西邻母鹤唳无休,鹤意吾知为主忧;

养得鹤成骑鹤去,扬州未必胜苏州。

蛙儿深夜诵莲花,月度墙西桧影斜;

经罢辘轳声忽动,汲泉自试雨前茶。

林下禅关尽日开,放人来看卧龙梅;

山童莫厌门庭闹,不是爱闲人不来。

斜梅势压石栏干,花似垂头照影看;

白昼云阴天欲雪,半池星斗逼人寒。

雪深三尺闭紫荆,岁晚无心打葛藤;

立雪堂前人不见,秀云峰似白头僧。

指柏轩中六七僧,坐忘忽怪异香尘;

推窗日色暖如火,檐葡花开雪一棚。

卧云室冷睡魔醒,残漏声声促五更;

一梦又如过一世,东方日出是来生。

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半檐落日晒寒衣,一钵香羹野蕨肥;

春雨春烟二三子,水西原上种松归。

惟则(1298—1368),元僧人、文学家。又作维则,字天如,本姓谭,名吉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髫年出家,初参海印,后得法余杭吴山高僧明本(号中峰),至正二年(1342),从浙江来吴(今苏州),其弟子相率出资,买宋代废园建庵,供其起居,名狮子林,成苏州名园。长于诗文,不传。另有语录四卷。著《净土或问》斥指禅家之弊端,倡唯心净土之旨,承永明大师与其师中峰之说,弘禅净双修之法。此名净土禅,又名禅净土。说净土之行法有观想、忆念、众行三种,其中观想之法,依于《观经》之“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忆念为或缘相好,或持名号,此又有事、理之别;众行为《华严》之十大愿、《宝积》之十心、《观经》之三福、《大经》之发菩提心,及诸经所明之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诵、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等诸行,以信愿回向之力,资助此等诸行,期求往生。

2.当代文化中的唐诗

唐诗是中国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场文学盛宴,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学变迁。然而在21世纪的商业化和利益化的冲击下,应该如何处理唐诗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呢?

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先生的一场关于唐诗与现代的人文讲座令我茅塞顿开,唐诗是文学领域中的巅峰,是悠悠文明长河中的经典。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所谓经典,就是传着后世。因此经典不仅可以在当代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可以经受得起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冲刷而其色不变。唐诗的流传千古正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诗以言情、言性、言志亦言理,是一笔包罗人类智慧的巨大财富,他带给现代的影响并不是人们言之灼灼的所谓“实际意义”,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哲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种多么豪迈而坚韧的洒脱!“问渠哪的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又是多么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谆谆教诲,又岂是所谓“实际意义”能衡量其价值的呢,“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义无返顾!在这个连文学价值都要用文字的数量来衡量的年代,诗的精炼达情难道不是更显得可贵么?

很多的人都觉得,在这个连钱都挣不过来的时代里犹吟古诗,是件太过奢侈的事情。殊不知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精神的存在,文明的流传亦是因为精神的永恒。人类社会并不是由金钱物欲构建起来的,失心而求欲,本就是人最大的悲哀。而诗,依旧是那方亘古不变的净土,净人心灵,给人予智慧和唯美的诗意享受,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时光容易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唯有唐诗却抵得住时光的催逼,璀璨如旧。

3.赞美青莲的古诗句

《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年代: 清 作者: 黄景仁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位安在哉?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是宾。

谁将诗卷掷江流,定不与江东向流。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裴回。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季父拥鸣琴,德声布动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法性寺六祖戒坛》

年代: 唐 作者: 李群玉

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偈颂二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如珙

水边林下道人行,念念无非是道情。

尽去西方寻净土,青莲华在淤泥生。

4.有关宫庭汉乐府的古诗

齐向此地倾胭脂,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奇龙怪凤爱漂泊《西郊落花歌》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

5.求一首唐诗,加上简析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