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日记与体会请问楼主是做什么用的啊,老师给的作业吗,(日记与体会要自己写的哟。)让大家来看一首词吧! 叶清臣词 贺圣朝·留别 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 且高歌休诉。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清臣词作鉴赏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 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上片写留饮,下片写惜别。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 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作者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苏轼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约即是从此处脱胎。 此词语言刚健,笔调雄浑,怅惘的别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迈开朗的气息。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为苏轼《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 2.所见这首古诗的日记五十 个字的好的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歌声响彻整个树林,忽然看到树上的蝉,想捕到它,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写景诗飘逸玲珑。 袁枚的文学思想有发展的观点,对封建正统文学观点及形式主义思潮有冲击作用。另外,他强调骈文作为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的诗多叙写身边琐事,多风花雪月的吟哦,缺少社会内容,有些诗趋向艳俗,不免浅薄甚至浮滑。 江苏古籍出版社巳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赏析】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3.带有一两句古诗的日记今天下午,我把《人文经典》上的25首古诗都背了。 的记忆力极差,要背这么多古诗可难了。 有些古诗虽然都背过,但有好多都记不得了。 背古诗肯定是从第一首开始背,我从《敕勒歌》一直背到了《独坐敬亭山》。第一首和第二首是最简单的,这两首诗最多两分钟就可以背掉;背着背着越背越难,当我背到的14首《池上竹下作》的时候,头越背越大,这首诗刚开始背第一句的时候挺好背的,到第二句就忘了,想看一眼就等于没背,唉,只好卷土重来,不知读了多少遍才背掉了,都怪这记性;我背,我背,终于就剩两首了,倒数第二首我记得以前还背过的可现在背不起来了,我死命的读,就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我终于会背了;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首《独坐敬亭山》了,其实这首诗蛮简单的,可是我总把“孤云独去闲”背成“孤舟蓑笠翁”。 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老久我才将这25首诗背完。 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精神,不然将会一事无成。 4.用游园不值古诗写曰记怎写用游圆不值古诗写日记㤰写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 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 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 ? ? ?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 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 5.学校古诗大赛的日记“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的心情不由得紧张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因为老师说这节课要进行古诗词比赛。我们静静地等待着老师进来。 比赛开始了,老师首先让我们齐声背诵了几首古诗,然后开始一个一个人地背诵。我听着同学们一个个流利地背过了,离我背诵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的心越跳越快。但时间好像也越走越快。“啊,时间,你慢点走啊!我还有好几篇古诗没背熟呢!” 可时间偏偏不听我的祈祷。啊,轮到我了。我站了起来,脑子里一下子一片空白。“竹石”,老师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竹石,清,郑燮,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 咦,不对,怎么背成“石灰吟”了?重来。“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暮江吟”,老师又说。哦,“暮江吟,唐,唐,唐,”唐什么呀?我苦思冥想,但就是想不起来,幸亏同桌及时伸出了“援手”,“白居易,白居易。” 哦,白居易!“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好,请坐,下一位。”老师的声音还是那么清脆。我坐了下去,叹了口气,接下来,我可没心思了,后来发生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只听见老师说了声“下课”。 啊,这真是一次难忘的古诗词比赛。下课了,我的耳边还回荡着同学们流利的背古诗的声音,还回荡着老师那清脆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