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五六太淡而难求。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通体幽绝。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我始欲愁。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2.排律的诗法是什么1、概说。 “排律”这个名称则产生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到了明代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地使用开来。它是律诗的一种分为五言、七言,格式不拘泥,但同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 中文名:排律 代表作品:《唐音》《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起源年代:元代 别名:长律 代表诗人:杜甫、白居易 2、释义。 词目:排律 基本解释:长篇的律诗,又称长律。 一般是五言 详细解释“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之“排律”。 每首至少十句,多则有至百韵者。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 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元 杨士宏编《唐音》始列“排律”一目,后世因之。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排律诗》:“按排律原於 颜谢 诸人,梁 陈以还,俪句尤切, 唐兴,始专此体,而有排律之名……大抵排律之体,不以锻链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贯为尚。”《红楼梦》第七六回:“咱们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近体一篇,为句凡八,句必属对,音必相间,其溢於八者为排律……排律之长者,韵可累百,是为长排。” 律诗的一种,由于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律,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 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刘宋时谢灵运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韵十韵。 杜甫以后,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见贫乏。 排律之中,还有一种试帖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所以也叫“赋得体”),并限定韵脚,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3、名称考证 “排律”名称的出现绝非偶然,由唐至元,虽然中间隔了宋金两个朝代,但它是有伏脉的。 明代诗人将“排律”名称用于唐代诗体,对唐诗“排律”研究起了沿波讨源的作用。韩国诗人接受并使用排律这个概念大约在明代时期,可见对唐代诗体的认同和摹习是比较迅速的,对明代的诗学观念也是有所接受的,对排律名称的确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元明的唐诗选本、明代诗话中有关排律的论述及明代诗人自身的排律创作,终于使排律名称在隔代确立了。 4、佳作举例 著名的作品不多,较著名的有:杜甫的《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杜诗详注》卷六)、白居易的《泛太湖书事寄微之》(《后集》卷七)、杜牧《东兵长句十韵》(《樊川诗集》卷二)等。 排律的一联叫做一韵,一共是多少韵没有明确的规定。上了百韵的排律也有所见。 例如,唐排律“上韦左相二十韵(作者:杜甫)”: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 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钓。 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 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麒麟。 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初相汉,范叔巳归秦。 盛业今如此,传经固绝伦。 豫章深出地,沧海阔无津。 北斗司喉舌,东方领缙绅。 持衡留藻鉴,听履上星辰。 独步才超古,馀波德照邻。 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庙堂知至理,风俗尽还淳。 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 回首驱流俗,生涯似众人。 巫咸不可问,邹鲁莫容身。 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 《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六卷徐日琏、沈士骏辑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春,乡试殿试均不考经判,而改试五言八韵唐律。于是徐、沈二人赶编了一部专收唐人五言长律的选集,分应制、应试、酬赠、纪述四门,自四韵至百韵,均有选录。 这是一部供应举子投考学习的投机书。卷首有二十二年孟冬望日沈德潜写的序。 徐日琏、沈士骏都是沈德潜的同乡和学生,沈又是沈德潜的族孙,大约此书是在沈德潜指导之下迅速编成的。虽然是一部应试投机书,但专选唐人五言律诗的集子,却只此一部。 此书每卷第一行题作《唐人五言长律清丽集》,这是全名。面页题作《唐律清丽集》,这是书名。 书口题作《清丽集》,这是简称。“清丽”是选诗的标准。 所选诗详于初、盛唐,略于中、晚唐,而选杜甫诗最多,仍是高棅以初盛为正宗的观点。 3.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2。什么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方法?他们有什么区别? 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描写手法(托物言志之类),抒情手法(比如直抒胸意,借景抒情)。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统称5种表达方式。 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 3。 语文中什么是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手法? 常用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五种,即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解说(说明)。 表达技巧也可以说是写作技巧,是指作者熟练而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来完美地表达思想感情,也可称为艺术技法。 表达技巧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对比、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 )、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意识流与拼贴画。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虚写。) 、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 )、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抑与扬、张与弛、隐与显、少与多、庄与谐、断与续”等等。 4.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几类(1)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 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 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 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 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 又是“比”。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 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即用瑟 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 情感。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 成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 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 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 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于昔盛今 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 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 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 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 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 “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 得淋漓尽致。 ⑶衬托 衬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 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 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 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 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 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 要地位,这是正衬。 而“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则是反衬。 (4) 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 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 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 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 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h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 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 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 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 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 种。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 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 笔,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 谷,这是扬。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 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 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 题,这是抑。 欲抑先扬,辛辣讽刺了汉文 帝政治上的昏庸与荒诞。 (6)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 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 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屈原用“兰芷” 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 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 劲节等。 (7) 正侧描写 正侧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 的和侧面的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 写。直接描写对象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 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 面描写。 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 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 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 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 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 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 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戋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 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的南下经历外, 全是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 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9) 动静描写 动静描写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 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 情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 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后一句鱼跳的 “动”更衬托出前一句景物的“静”。 (10)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诗人对生活中的某一个 场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 的细致刻画。 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 往能使诗词显得凝炼、集中且韵味无穷。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 反映主旨,通过这些细节,便可以挖掘诗 中蕴含着的情感。 如赵师秀《约客》中“闲 敲棋子”,张藉《秋思》中“行人临发又开 封”都是非常。 5.诗歌法律的古诗维护法律尊严 执法者左右顾盼, 违法者上下周旋; 执法力度不强硬, 怨言统计法律软。 执法者秉公办案, 违法者胆战心寒; 下猛药,出重拳, 试看谁人对着干。 违法者顽固强硬, 执法者决不手软; 统计法赋予执法者权威, 执法者要维护法律尊严。 法律援助 美丽的天使 我们与你同在 你就象一颗永不坠落的星 虽然微弱 可以燎原 你好比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指引航船永远向正义的方向前行 你是动力所在 让我们不断为弱者呐喊 你是法律援助工作“光荣的荆棘路” 我们一路披荆斩棘 却甘之如饴 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 用热血谱写公平与正义的诗篇 不断奋斗 这就是中国法律援助 强者使其公正 弱者得以庇护 和平得以永续 描绘和谐社会美丽蓝图 《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 再一次唱响新世纪的交响曲 弱者的生活奏响了美丽的节奏 更似久旱的土地逢甘霖 洒下一场“及时雨” 你为弱者开辟新生活 真正体现法律精神正气 更为法律援助工作者 指引了一条不平常的光辉之路 法律援助 我们与你同行 没有胆怯与顾虑 没有烦恼与忧愁 虽然前方总会有风雨 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法律援助的丰碑 便会在东方屹立 梦想总会实现 只因我们与法律援助同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