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消暑

1.关于消暑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消暑的诗句有以下: 1、燎沉香,消溽暑。

——宋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释义: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2、岂止消时暑,应能保岁寒。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释义:岂止能消灭一时的暑气,还能保证一年的寒气。 3、风月顿消清暑,野色对、江山助诗才。

——宋 张先 《喜朝天/踏莎行》 释义:风和月亮消去了暑气,野外的景色和江山有助于作诗。 4、主人著意,何必念登高,浮酒面,解烦襟,消尽当筵暑。

——宋 仲殊 《蓦山溪·年芳已远》 释义:主人授予的意思,何必爬上高山,喝一杯酒,抛开烦心事,消去暑气。 5、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宋 晁补之 《消息/永遇乐》 释义:算得了什么,楚王雄风,才消去暑气。 6、小雨轻风消晚暑。

绕岸荷花无数。——宋 蔡伸 《清平乐·彩舟双橹》 释义:小雨和微风消去了傍晚的闷热,岸四周围绕着许多荷花。

7、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宋 李弥逊《蝶恋花·百叠青山江一缕》 释义: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阵一阵的凉风消去了炎热的暑气。

8、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宋 张元干《临江仙·玉立清标消晚暑》 释义:玉立清标消去了傍晚炎热的暑气,心中自然有凉气。

9、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宋 张元干《点绛唇·山暗秋云》 释义:梦里觉得很凉快,只觉得消去了暑气。

10、自有冰姿消烦暑。——宋 曹勋《夏云峰·五云开》 释义:自然有冰姿消去暑气。

11、珠露漙漙清玉宇。霞标绰约消烦暑。

——宋 史浩 《采莲舞》 释义:露珠一颗颗带来凉爽,晚霞很美丽,消去了暑气。 12、消尽人间暑,翻成一段秋。

——宋 韩元吉 《南柯子/南歌子》 释义:消尽人间的暑气,带来凉爽的秋天。 13、壶天冰雪,消尽虚堂暑。

——宋 赵长卿 《蓦山溪·壶天冰雪》 释义:壶天冰雪,消尽所有的暑气。 14、雨过凉生藕叶。

晚庭消尽暑,浑无热。——宋 程垓 《芭蕉雨·雨过凉生藕叶》 释义:下过雨后藕叶变得冰凉,消尽满庭的暑气,浑身不觉得炎热。

15、暑庭消尽风鸣树。树鸣风尽消庭暑。

——宋 程垓《菩萨蛮·暑庭消尽风鸣树》 释义:暑气消完风吹动着树梢。树梢被风吹完消尽满庭的暑气。

2.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名句

浓荫蔽日。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麦收时的气息:花开之时:瓜果浸于寒水之中,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

宋·陆游《初夏绝句》、乘凉之景:窗。可人:风吹拂的样子唐·岑参:春末,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月上:“谢却海棠飞尽絮: 仲夏苦夜短。蜃气:合人心意。淅,芳草亦未歇

首夏,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如编: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管弦,开轩纳微凉

轩,亦称子母竹,六月徂暑

徂,布谷声中夏令新。

唐·王维。散发乘夕凉,凌空进发。歇: 残云收夏暑,经过折射。春余,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闲敲棋子落灯花。有约不来过夜半:“黄梅时节家家雨,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纷纷红紫已成尘,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阴阴夏木啭黄鹂:“纷纷红紫已成尘,雨肥梅子。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池月渐东上,始知身是太平人。林萝句,农历五月半后:林间藤萝缠绕,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农历四月。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夹路桑麻行不尽:开始。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夏首:春天剩余之景:盛及而衰,新雨带秋岚

岚。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树的美称,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象编排起来一样,慈竹笋如编,一片云烟。慈竹:雾气:竹名:岩上的泉水瀑布: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水晶帘动微风起。

宋·秦观,蛙声作管弦

孟夏。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指农历四月,楼台倒影入池塘:泛指各色花朵,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困人天气日初长:夏初,青草池塘处处蛙,时已至初夏:初夏,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芳香的花草,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芳菲歇去何须恨,清阴澄夏首

春余,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孟夏,孤花表春余

孤花。”

日长篱落无人过:夏季过半。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也称为海市蜃楼,淅然云景秋

夏半,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夏木阴阴正可人。花时。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

唐·杜甫。蜃气为楼阁:一枝花,正午,开轩纳微凉

四月维夏: 漠漠水田飞白鹭。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新雨带秋岚

3.关于小暑的古诗有哪些

1、《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2、周五声调曲·羽调曲 南北朝·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

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

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

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

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

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

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

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

终有庆于一人。 3、有关小暑的诗句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4、《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5《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6、《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7、《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8、《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9、《纳凉》 【北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4.关于小暑的古诗

1.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2.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3.《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4.《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5.《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一首关于小暑的诗及赏析: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赏析: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温风至”指小暑节气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居宇”指小暑后五日,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鹰始鸷”指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这首节气诗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的到来,热风扑面;大雨来临之际,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雨下来,门窗上有了潮湿的青霭,台阶上长有绿苔;鹰感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羽翼开始长成,居穴之壁。

参考资料

搜狗问问:

5.古人如何防暑,咱往诗词上瞧

烈日炎炎,酷暑难当,现代人多用空调,电风扇等来防暑降温。

那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古人怎样防暑降温呢? 《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藏冰消暑了。

建安诗人曹子建《大暑赋》则记录的更为详细。“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

说明古人在当时已懂得利用寒冬腊月的结冰季节,预先将冰块采集贮藏起来,以备来年夏日之用。 唐宋时,防暑降温有了进步。

那时的人们用上屋,从上而下向房屋四周喷淋,借以降温。此外,古人也食用冷饮防暑降温,周代有一种铜鉴,可用作冰箱冰镇各种饮料。

唐杜甫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经齿冷于雪,劝人报此珠,”描写的就是有名的槐叶冷淘。宋代则有“甘菊冷淘”都是用米面做成稀薄粥汤,再加入作为香料的槐菊,用清凉井水降温而成。

至于现在还流行的酸梅汤,莲子羹,历史都很悠久。

6.古人怎么消暑阅读答案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

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

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纳凉消暑之名句

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8.关于小暑的古诗有哪些

1、《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2、周五声调曲·羽调曲

南北朝·庾信

百川乃宗巨海。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终有庆于一人。

3、有关小暑的诗句

《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4、《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5《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6、《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7、《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8、《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9、《纳凉》

【北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