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童谣个人资料在我国历史上,伴随着神话传说而生的,还有一种童谣。 它传唱于儿童之口,但有许多简直与儿童的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而几乎是纯粹的政治斗争的反映和产物。从性质看,它应该列入“低幼读物”,但其实内容深奥难解的程度.几乎超过所有的“成人文学”。 也许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它的研究如凤毛麟角,资料也很少;仅有的一些记载中,又混杂着许多奇怪的传说和荒唐的附会,这些都增加了研究的困难。童谣本是一价值得重视而且应该加以研究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很长的时期内,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根本的改观。 这种不正常的状况应该结束。 什么是童谣?古人说:“童,童子。 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大体说来,童谣就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它的叫法很多,如清人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把“儿谣、女谣、小儿谣、婴儿谣”等都归入“童谣”一类。 此外,其他古籍中还有称“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女童谣”等的。名称虽不同,内容都是一样的。 童谣的历史真可以说是“久矣夫”的了。《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 《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 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 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 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 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 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 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於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於民间文学 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 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 童谣的定义为何 「诗经」大序说:「情动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歌谣是人类企图强化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藉由语言的自然节奏,所表现出来的美化语言.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龄,身分,环境…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以语言为基础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然而,将语言的自然节奏进而演化为具备音乐结构的歌曲,却不是儿童所能胜任.因此,不论自发或摹仿,儿童能力所及也止於「谣」的阶段,而谓之「童谣」.至於成人制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儿歌).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於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所乐於接受或摹仿,而或跃於儿童的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 说简单,通俗点,但不一定科学: “童谣,应该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 /z/q737927006.htm 摘 要:歌谣的概念早在《诗经》中就有,谓之“孺子歌”、“小儿语”、“儿语”等。 歌谣、童谣的概念沿用至今,一方面固然与歌谣本身在民间文化发展中生生不息有关,一方面其概念所指已全然不同于古代和现代时期。 。 2.唐诗《牧童》的主要内容全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出处 唐代吕岩的《牧童》 二、释义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三、重点 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铺:铺开。 3、横野:辽阔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饱饭:吃饱了饭。 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钟傅在镇守平凉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 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3.古诗牧童的意思全文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扩展资料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 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 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作者简介:吕岩,一名岩客,字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吕洞宾本儒生,因科场不利,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好以诗言内丹旨要,对钟吕金丹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4.古诗《牧童》背后资料牧童 作 者;吕岩年代;唐末,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 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 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 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 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 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