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渔父》的注释渔父 李中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李中,唐代诗人,字有中,陇西人。在南唐做过淦阳宰的官职。写过《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 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 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 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令人陶醉。 前两句写诗人寻访:一个偶然的日子里,朝着芦花丛中行去,但见波光粼粼,山色青青,好一派晚晴秋色!着一“偶”字,可见并非常来,而是忽然发现这宜人之处,就更显其风光优美了。用一“深”字,大有一种曲径通幽、诱人前往的情趣,其芦花飘飞、芦叶瑟瑟之景跃人眼帘。“行”字令人浮想联翩,诗人也许是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的吧,或是独自闲步信走?不管怎样,总是一路观赏、一路欢愉,雅情逸致溢于言表,从中亦可想见渔人生活之诱人。后两句写渔家迎客:诗人的行踪,惊动了渔村里的狗,它叫了起来。于是村舍里的大人急忙打开门户,迎接远来的客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看个究竟。诗人先写“开户”,再言“犬吠”,足见渔家迎客速度之敏捷,感情之殷切,而且“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好舒畅好舒畅! (2)本诗表现渔村(好客 )的景色和渔家待人的(热情 )。 2.关于渔夫的古诗自从天地开。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一竿纶。 詹子情无限。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垂竿向绿川。 纵然一夜风吹去。 老妻画纸作棋局 。 自去自来梁上燕。 人疑天上坐? 李贺《钓鱼》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暮向芦中宿。 菱丝萦独茧,路人借问摇招手。 自去自来梁上燕, 只在芦花浅水边, 只在芦花浅水边。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 更长几千石, 独上江祖石。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可与你同调,菰米蛰双鱼, 但爱鲈鱼美。 为看烟浦上。 寄语山中人, 鱼似镜中悬,长纶贯碧虚。 举杯向天笑, 长垂严陵钓,龙阳恨有余, 稚子敲针作钓钩, 相亲相近水中鸥。 饵悬春蜥蜴, 长垂严陵钓。 钓人不钓鱼, 天回日西照。 君看一叶舟,钩坠小蟾蜍。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相亲相近水中鸥。 永望坐此台, 更长几千石, 长夏江村事事幽,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从天地开。 寄语山中人。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长垂严陵钓, 可与你同调。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楚女泪沾裾。 渔 父 岑 参 朝从滩上饭, 独上江祖石。 自去自来梁上燕。 举杯向天笑。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江村月落正堪眠,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拍一呼又一笑, 天回日西照, 相亲相近水中鸥,侧坐莓台草映身, 更长几千石, 稚子敲针作钓钩。 渭上偶钓 白居易 昔日白头人, 长夏江村事事幽。 永望坐此台, 亦钓此渭阳, 江村月落正堪眠。 自从天地开蓬头稚子学垂纶。 --(唐) 钓鱼绝句 纪晓岚 一篙一橹一孤舟。 孤舟蓑笠翁。 老妻画纸作棋局 , 手持一竿竹, 天回日西照, 一个渔翁一钓钩。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七十得文王, 万径人踪灭,桃李无言一队春, 独钓寒江雪, 独上江祖石。 寄语山中人, 可与你同调。 举杯向天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出没风波里, 只在芦花浅水边。 渔父词 李 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 纵然一夜风吹去。 歌竟还复歌, 稚子敲针作钓钩。 一壶酒。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 钓竿篇 沈全期 朝日敛红烟。 老妻画纸作棋局 ,世上如侬有几人, 江村月落正堪眠。 斜竹垂清沼。 永望坐此台。 3.古诗文中渔夫的形象分析同上古诗文中渔夫的形象很多,从《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到清朝清马朴臣《渔夫谣》中的“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尺鳞堪易酒,一叶便是家.”遥遥千年,诗作均有着墨之处. 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为此间潇洒写状,元代白朴所作《双调·沉醉东风》一曲中又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渔夫的形象与隐居高士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渔夫在中国古诗文中的形象和飘然隐去、不问俗事的隐者形象最为接近.。 4.《渔父》诗句的大意是什么屈原被放逐之后,盘桓在湘江一带,他在洞庭湖畔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体容貌又枯又瘦.有一位渔翁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着,因此我被流放到这里.” 渔翁说:“通达事理的圣明之人非但不拘泥于外物,反而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不堪,您为什么不也搅动那污泥推动那浊浪?既然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同吃那杯酒?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那么深沉、行为那么高超,而让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好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个人)怎能用洁白的身体来蒙受污浊的外物呢?(所以)我宁愿跳进湘江,葬身于鱼腹.怎能用洁白无瑕的东西来沾染世俗的浊泥污垢呢?” 渔翁(听了)微微一笑,摇动着船桨渐渐离屈原而去.边去边唱道:“汉水清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汉水浊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渔翁于是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