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的词牌名及其韵脚念奴娇 【念奴娇、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 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亦其音节有然也。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 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 另有平韵一格,附著于后。 中平中仄,仄平中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变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 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变格二(平韵格)】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清平乐【清平乐、忆萝月、醉东风】 又名《忆萝月》、《醉东风》。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不可信。 兹以李煜词为准。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 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如梦令 ⊙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仄(韵) 平仄(韵)平仄(叠) ⊙仄⊙平平仄(韵) 【浣溪沙、摊破浣溪沙、山花子】 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 过片二句多用对偶。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全同。 【格一】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格二(摊破浣溪沙)】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菩萨蛮【菩萨蛮、子夜歌、重叠金】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 唐教坊曲。《宋史·乐志》、《尊前集》、《金奁集》并入“中吕宫”,《张子野词》作“中吕调”。 唐苏鹗《杜阳杂编》:“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见《词谱》卷五引)据此,知其调原出外来舞曲,输入在公元八四七年以后。但开元时人崔令钦所著《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 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递转,情调由紧促转低沉,历来名作最多。 【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 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平。 【渔家傲】 北宋流行歌曲。 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清真集》入“般涉调”。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定格】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沁园春(平仄格式) 平/可平可仄/平/平 平/可平可仄/可平可仄/可平可仄 可平可仄/仄/可平可仄/平 可平可仄/可平可仄/平/可平可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 仄/可平可仄/平/平 平/可平可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 仄/可平可仄/可平可仄/平/平/仄/可平可仄/平 可平可仄/平/平/仄/可平可仄 可平可仄/平/可平可仄/仄 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可平可仄/仄/平/平 平/平/平/可平可仄 仄/可平可仄/平/平/可平可仄/仄/平 可平可仄/仄/可平可仄 仄/平/平/平/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虞美人】 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 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黄钟宫’。”兹取两格,一。 2.宋词词牌中的平音,仄音,韵脚是什么宋词的平仄可以用现代普通话辨认大部分,还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认。 方法如下: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 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有一个方法可以分别出一部分古入声来: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洁、桔、佶、盒、颌、恰、洽”等等,属于仄声。 四、此外,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查韵书,如《词林正韵》等。 通过运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别绝大多数字的平仄声,少数拿不准的,通过查韵书来解决。 五、宋词的押韵,原本是参照《切韵》、《广韵》而放宽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韵》便依《平水韵》且宽些。 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词韵书来,较有影响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载的人编的《词林正韵》。有一点要注意:宋词的押韵绝对不依“十三辙”,因为“十三辙”已经把属于仄声的古入声字散混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戏曲押韵用的。 补问补答: 1。宋词关于语音方面的要素就这些,无非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区分字的平仄,这是声调方面的问题,宋词时代的声调也是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上、去、入又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仄声”。 现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等同于宋词时代的“平、上、去、入”,上面说的是用现代声调辨别宋词(现代填的词也一样)平仄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押韵,宋词时代的语音与现代语音不同了,所以不能以现代的韵去衡量宋词的押韵,要按照《词韵》中的韵部来押韵。 2。 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3。 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4。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5。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韵脚的位置,韵脚并不一定在双句之末,有些在单句之末。 韵脚也并不一定都是平声,有些位置规定要用仄声,还有的词牌规定韵脚要用仄声中的入声(如《忆秦娥》《念奴娇》等)。这些全都得按词谱所规定的格式来填词。 6。填词还要注意各个句子的句式,有“一字逗、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要注意各种词牌每一句所规定的节拍,如《沁园春》中的“数风流人物”和《念奴娇》中的“卷起千堆雪”都是五字句,但前者的节拍是“数 / 风流 / 人物”(1-2-2),而后者的节拍是“卷起 / 千堆 / 雪 ”(2-2-1)。 7。此外,还要注意对仗的位置。 8。如果要更详细了解词的规则,可以买一本王力编的《诗词格律十讲》或相应的《词律》一类的书阅读。 9。顺便提一下,“宋词”是专指宋代人填的词,非宋代人填的词不叫“宋词”,只称“词”。 3.诗词中的韵部是指什么古代韵书中把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归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 如东、同、中、虫、崇、嵩、戎、弓、融、雄、冯、风、充、隆等字,在中古时的韵 文中,可以一起押韵。宋代所编的韵书《广韵》就把它们归在一起,合为一个 韵部,称为“东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 词韵不像诗韵要求那样严格,在科 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廷颁布或者认可的,故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落 韵、出韵。 而词则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需唱之上口、听之 顺耳,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均可通押。 如清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一书将古韵分为19部,每部都详 细介绍了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如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其中三江中有 江、缸、窗、邦、双、泷、庞、撞、扛等字,七阳中有阳、扬、杨、洋、羊、徉、芳、妨、望、茫、肠、浪、丧等字,这些字是可以放在一起押韵的。 值得一提的是,依我们现在看来是同韵母的,中古音却分为了若干韵 部,中古音有些韵部所收的韵字是不同韵母的,现在却收在了一个韵部中,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可以通押的字以我们现代汉语音韵的角度来看是同 韵的,但实际上却是有区别的,比如,“东”与“冬”,前者的韵母为ong, 后者为ong, “删” en、“寒” an、“咸” em、“衔” am, “侵” yem、“覃” ang、“真” yen。 这些韵部之间在韵头、韵腹和韵尾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相混,在同一韵部里有些韵字,我们现在看是不同韵的,但在中古它 们却是同韵的。 如四支收有“垂”、“悲”、“为”、“吹”等字,当时它们 同“支”是同韵母的,十灰中收有“来”、“台”、“开”、“才”等字,又 收有“雷”、“杯”、“回”、“梅”等字,当时它们的韵母同是ai。 这种现 象是因为声韵变化造成的,但我们应明白,中古音韵部之分不是随意的,而是 有音韵学依据的,因此必须严守韵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