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1.唐宋词简释怎么样

由唐圭璋先生选释的这本《唐宋词简释》,一共选释了二百三十二首词,比之《宋词三百首》少了一些,而其中唐词选了五十六首,占有一定的比重,另外的一百七十六首的宋词,也多有《宋词三百首》所未选者。

是以单从读词的角度来看,此书也有一定的价值。 唐先生的选本并没有指出选词的标准,但依我看来,还是以婉约词居多。

这一点可以从词人词作的入选数量上看出,如入选作品最多的词人是李煜,有十九首之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苏轼和辛弃疾,分别只有十首和七首,两者加起来还不如李煜一人多。当然,倒也不能完全从某一两个词人入选作品的多寡来判断一本选集的风格,比如同为婉约派大师的柳三变,他的词在这本集子里也只入选了七首,和辛弃疾差不多。

但是,集子里所选的辛弃疾的七首词里,大部分还是婉约词。而另一位豪放派大师苏轼入选的十首词里,除了《念奴娇·大江东去》之外,全部都是婉约词。

所以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本集子还是以婉约词为主的。 而这本集子的整体风格也是简而不约。

书给人的整体印象很干净,就是原词加上一段简短的点评,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而那些小短评,却是很见功力,很耐读。

唐先生的点评照顾到了字、词、句、篇、章,哪些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值得欣赏都一一指出,却又仅是点到为止,既让读者加深了对词的欣赏,又没有进行太多的干扰,读着就比较舒服。而难得的是,唐先生的点评往往不俗,很能给人以启示,又不流于泛泛。

比如,他在点评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说“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这个点评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也相当漂亮。

从装帧到内页都相当简洁而古雅,里面的插画也很漂亮,让人赏心悦目。总之,这本古词选本还是相当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

2.唐圭璋的个人简历以及名著鉴赏

唐圭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01-1990

民 族: 满族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3.解释一下此情诗的意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一“天”一“地”,一“碧”一“黄”,总括秋色。展现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接着,作者平视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二句。浓郁的秋色和绵延秋波尽融其中,就在秋色与秋波相连的天涯尽头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畅偿扳锻殖蹬帮拳爆哗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人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 “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也是诗歌中写“别离”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草的缠绵。

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用来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

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下阕抒情,情融景中。“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黯”意为心情忧郁: “追”本意是“追随”,这里为“纠缠”,这是羁旅之思的缠绕。“夜夜除非”两句写出天涯孤旅乡愁之深。

无时不在, “好梦”难得,无计可消。下面“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

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一轮明月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销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突发奇想, “用一段‘愁肠’把‘泪’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宋词鉴赏大典》)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触景生情。

‘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明月’一句陡提。

‘酒入’两句拍合, ‘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

足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总之,让我们借用前人的话来评价这首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4.第二题是苏轼《江城子》的解析和评价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论: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篇《江城子》悼亡词,写夫妇真挚爱情,也可与杜甫的“今夜夫州月”五律诗相媲美。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215页:这首词虽然也是写男女之情的,但但格调高亢,毫无悲怆之调,但是,夫妻恩爱的情感又表达得十分充分

有事可联系,我也很喜欢苏轼 1198420396

5.雨霖铃的全文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S226;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

6.柳永的词10首附赏析

不容易啊,终于找到了九首,第十首实在找不到了。

柳永词兼赏析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有《乐章集》。 1----------------------------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

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

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2----------------------------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

"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

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

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

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3----------------------------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

7.谁能翻译“语已多,情未了

意思是: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出自唐末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原文为: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译文:

春山上的烟雾即将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将落的月儿照在我们脸上,流着离别的泪水,天已经接近黎明。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是唐五代词中最常见的题材。爱情是人生中的春天,春天是爱情的伴侣。但是,唐五代词在表现爱情这类题材时,多是写得浮靡被艳,辞彩华丽。词人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主旨赏析:

这首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 生动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了缠绵婉转的“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

上片词以“欲收”、“淡”、“稀小”等含有动态的语词,写出天色由朦胧逐渐明朗的过程,暗示恋人抬望天色而渐渐收紧的心情。“春山”二句,在勾勒晨景中,挑明了季节、时间、环境、恋人早起等内容,为伤别垫下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别泪”二字,点醒题旨,与上片其他内容相结合,隐含他们从夜里室内话别对泣,直到天明路边难舍难分的内容。最后一句,词人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