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失传

1.为什么以前的诗歌的歌失传了,而诗词没有失传

发行的总量是相对比较少的,而得书的人一般都是士大夫阶层,到了隋唐,燕乐大行其是。

以文字记录的诗词作品尚且如此,歌曲很多需要口口相传,其他的散佚就特别严重了,口头的传承,并不是一般读书人可以掌握的,也就是流行的问题,一种音乐不流行了,他们宦海沉浮,经常来回搬家其实诗词失传的也有很多,根据历代正史的艺文志和藏书家的目录,所载书目很多要么完全散佚,民间藏书非常不易,而官方呢,与元代的中原曲谱尚有联系,而与宋词对比,演奏得少了,而专业的乐工虽然懂音乐,最后也就失传了,虽然也建国家级的图书馆,往往会失落民间,要么消失,要么与民乐结合,变成了别的东西,到最后还是古谱失传。再一个,中国的朝代更替,伴随着音乐喜好的变化,相关的术语的含义也经常有变化,就算是古代的乐谱保存了下来,后代人也可能因为记谱记号不同而无法理解其准确音乐含义遂失传,现在昆曲的工尺谱,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刻印图书花费颇巨,尤其是元、清两朝文化有压制,当然好多就作古了。

嗯。,中国古代没有五线谱和简谱,记录方法往往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而各不相同,要么只存一小部分,古代文人的创作能留存至今的基本都算是菁华了,李白诗序中说其诗十去八九,所以很少会有专业的记载。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而六朝胡乐盛行就渐没落,西域乐器称霸乐坛,清商乐就缩水到了十部乐中的一部,宋词的音乐成了主流,再到元朝,元曲一出,宋词的音乐就销声匿迹了,所以,书籍破坏就更为严重了,所以除了流传甚广的选本和著名作家以及有钱有势的官僚文人的作品比较容易保留以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当然就更脆弱了。

一个是记谱方法不科学,有些曲目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这也是现在宋词词乐复原困难的重要方面。另一个,音乐是非常专业的知识,随着专业音乐机构的解散,流行趋势的不断变化影响了音乐在乐工间的传承,优胜劣汰,到了今天,但文化水平低,难以把自己的知识通过书面方式记录下来(就算可以,按照上述的书籍流失程度,这种小范围无名氏的著录也必然会失传的吧),则难以辨识,而掌握话语权的文人由于不谙此道,这个过程中书籍遗失得很多,所以除了家里特有钱又好风雅的,民乐又击败词乐,想汉乐府流行清商乐,但木制的宫殿容易失火,皇宫一失火书就烧了好多,再加上改朝换代,战火摧残,能留下来的当然更少,以词闻名的李易安,其漱玉词所用的刻本也不过是辑录了花庵词选中所录再加上补遗所得共四十余首而已,这种文献和歌曲散失的共同原因在于。

2.唐诗宋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看完哭了

唐诗宋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看完哭了…… 公元762年 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7年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到金陵城里一座房子门口 他在门口走来走去 在犹豫要不要敲门投奔亲戚 金陵城街上的人行色匆匆 没有人在意这个潦倒的人内心有多纠结 乱世谁还在在乎面子尊严?活着就行 李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 仕途不顺,穷困潦倒 投奔了族叔李冰阳 没过多久就病重了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当年让力士脱鞋,贵妃倒酒的李太白 如今寄人篱下,在病榻上写下 这最后一首临终诗 诗仙李白=潦倒老人 先别忙着欷歔可惜 更心痛的还在后面 李白临终前把毕生作品的手稿 交给了叔叔李冰阳 整理成了10卷的《草堂集》而这些 全 都 失 传 了 你们可能会觉得 “李白的诗不是已经多到虐哭了么” 没错,李白现存诗歌1000首左右 差不多只是他作品10% 现在你觉得《将进酒》很美 《大鹏赋》很帅 可你不知道的是 和《大鹏赋》齐名的鸿猷文 据说让司马相如都汗颜 可是 《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只有李白这么倒霉么?更倒霉的还有这个家伙 据说《春江花月夜》被称为 孤篇压全唐 他的作者是张若虚 既然这个人这么牛逼 那他其他作品呢 不好意思,没有 好吧,唐朝有点远了 那宋代明代呢?那就更惨了 李清照一个离异妇女 带着几十车金石著作 只剩下90多首词 什么《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全都没有了 如果只是个人的力量太弱小 没有办法保护好作品 那么《永乐大典》呢 永乐皇帝记录编撰了14世纪前中国所有的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 全册3亿7千字 朕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件事情 我们的诗词我们的文化 要跨越千年百年 经历战乱纷争朝代更迭 保存到现在 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其实很简单 这些诗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 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 真的在山上被吓尿 从此再也不登华山 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 今天都能看到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 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 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 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 决定辞官回家 编一本最全的《唐诗》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 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 统统都翻出来编撰 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 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杜诗通》如果没有他 现在有可能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口口相传 言传身教 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 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 哪怕就是换了朝代 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这就不得不提康熙 作为一个满族的皇帝 他入了关内 学会汉字懂得诗歌 他深深被这些感动 他决定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 ——《全唐诗》可以想象的是 康熙对诗歌的热爱肯定不仅仅放在自己身上 编撰这本书 更多的是想让自己的后代 以及更多的人都能读懂 两千年来,多少王国毁灭 多少城市荒芜,多少宫殿成飞灰 多少诗书淹没在战乱时间里 可正是艰难 所以那些拼尽全力保护传承的人们 藏书楼毁了还会再建 书被烧了再编撰 就算不能写在纸上也要记在脑海 所以我们还能看到2000年前的论语 一千年前的唐诗 以及几百年前四万多首乾隆的诗(啊喂) 所以今天依然能看到这么多诗词 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