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近体诗

1.唐诗三百首是近体诗吗

是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2.【古诗、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的概念】

古诗:广义是指古代的诗歌.狭义的古诗就是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风:唐代以后诗人们作古体诗,与格律诗相对,往往称之为“古风”或在题目上标明“古风”.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格律诗:即近体诗.“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3.【古体诗、近体诗与新诗怎样划分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 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新诗特点: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

4.唐诗算不算近体诗

你阅读下面这段文章你就会明白: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唐诗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不过,唐以后七言诗多了,句式自然也多了一些变化。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

例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魃接辍#ㄍ醪??醺螅?BR> 况闻--处处鬻男女。(杜甫岁晏行)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知是--荔支龙眼来。(苏轼荔支叹) 这些七言诗句的后五字,如果细加分析,有的是二一二,如杜甫《晏岁行》例;有的是二二一,如王勃《滕王阁》例和白居易《长恨歌》例:有的是四一,如苏轼《荔支叹》例。

反过来,五二式则是非常少见的。杜甫《宿府》的"午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是仅有的情况。

近体诗的句式,和古体诗的句式没有多少不同的地方。五言七言的一般句式,既适合古体诗,也适合近体诗。

这里只作两点补充说明: (1)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於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欢--学--齐优。

(陆游黄州) 由此可见,一个双音词或者双音的名词性词组一般是不跨两个节奏单位的。但是多音词或多音的名词性词组不能不跨两个节奏单位,李商隐《无题》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其中"相见时"就是跨两个节奏单位;又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其中的"二十四"也是跨两个节奏单位。

不过这种情况在近体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 (2)近体诗的句式,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这就是说虽然三字尾还可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是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两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开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因此,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古体诗中某些句式一般是不能用於近体诗的。

例如: 黄泉下相见。(古诗焦仲卿妻) 其险也若此。

(李白蜀道难) 且共欢此饮。(陶渊明饮酒其三) 一丈毯用千两丝。

(白居易红线毯) 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从意义单位看,这些诗句都不是三字尾。一二两例是二字尾,三四两例是四字尾,五六两例是五字尾。

这都不合於一般律句的节奏。特别是二字尾最不可能用於近体诗。

以下讲的是近体诗的句式,下面谈谈近体诗的语法特点。 汉魏六朝诗和唐以后的古体诗在语法上和散文是一致的。

近体诗就不同了,近体诗有一些语法特别是散文所不能有的。有些诗句我们不但能从平仄上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而且在语法上也能辨别出来它们是律句。

入律的古风也是这样。关於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谈得太详细。

这里只提出两点来谈:省略和倒装。 先说省略。

近体诗的字数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因此语言要求特别精炼。主语、连词、介词经常省略,这且不说;下面要谈的是缺乏动词谓语的句子,这可以细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只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性词组。

例如: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杜甫春日忆李白)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白居易中秋月) 第二种是把两个名词性的词组排在一起,让读者去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第三种是保留副词,省略动词。

例如: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杜甫送远)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杜甫永怀古迹其二) 副词后省去了什么动词,很难确定,但意思是很清楚的。 第四种是复合句,其中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

例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寒。

(白居易旅次景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崔颢黄鹤楼) 这几种省略的情况,在近体诗里是常常出现的。

再说倒装。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往往可以把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这是句法上的倒装。

散文虽然也有倒装的句法,但是比近体诗少,而且远不如近体诗自由。近体诗的某些倒装句,在散文里是不允许的。

例如: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 (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齐寄杨补阙)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与其八)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永忆江湖归白鬓,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 (永忆江湖白鬓归) 这种语序的变换,从散文的语法来看都是不好理解的。

但是,在近体诗里既适应了声律的要求,又能增加诗的情味。 我们知道了近体诗的这些语法特别,才能更好地了解近体诗的意思,而不至於拿读散文或读古诗的眼光去看近。

5.【下面这些古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1春夜喜雨2钱塘湖春行3江南春4登

登幽州台歌 月下独酌 是古体诗其他都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一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二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三 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四 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五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