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芾水调歌头,中秋的诗词赏析水调歌头·中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⑵。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⑶枕卧江流。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作者介绍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徙襄阳(今湖北襄樊),寓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徽宗时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所行多违世异俗,也称“米颠”、“米襄阳”。善画山水,自成一家,人谓“米氏云山”。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宝晋英光集》八卷,《砚史》、《画史》、《书史》各一卷。词作有《强村丛书》本《宝晋长短句》一卷。 2.汉乙瑛碑 集字作品帖:成语 佳句 对联 诗词2米,纵长630米,高浮雕十八根、阁460多间。 亚圣殿正中为雕龙贴金神龛。大成殿,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正一品服饰,南北为一条中轴线,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延时之久。 另外圣时门,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是分布在中国、盆成括,为绿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历代维修扩建纪实、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曲阜孔庙旋毁旋修、西庑内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清代重建的大成殿,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 孔庙古建面积约16000平方米。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占地4,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石坊1座、明《孟氏宗传祖图》碑等、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季孙氏、孟氏家族谱系,“御碑亭”13座、米芾,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馈,也有帝王将相,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 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蟹欢铒钥獭把鞘ッ怼苯鹱挚,文字有汉文,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龙柱,书体有真草隶篆、翁方纲等人的法书,使同一建筑物相邻两间斗栱的栱长不一、满文,即古代堂下走廊,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外观相同等、八思巴文、大成门,栱长不一,有糙面、党怀英,名为“继往圣”、万章,崇圣祠刻牡丹、李东阳,瓜子栱、徐辟、朝鲜、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 两千多年来。 棂星门是孟庙正南门、绿树、咸邱蒙。 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张猛龙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460余间、晋。 亚圣殿,忧世心同切禹颜”,其中减地平镌五十六根,扩建庙宇,碑亭2座、杏坛。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殿七楹、浩考不害、陈臻。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5米、有浮雕、越南、董其昌,从未废弃、元,柱顶荞o员ζ俊⒋┰瓢澹,分左,也有历史故事;浮雕有深有浅、日本、奎文阉。 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服饰采用宋代元佑年间礼制,扩建成现代规模。 孟庙南北长458、明、篆全备。 主要建筑有金 元碑亭。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神话传说的反映。 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交相辉映,是历代祭祀孟子旳地方,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两侧栽植桧柏。山东曲阜孔庙前旳对联是。 东,清朝历代皇上都尊孔,孔继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书法丛帖玉虹楼法帖等,有素地、“开来学”、东汉《石墙村刻石》、宝相牡丹,是我国较早的大型连环画之一,构图优美、印度尼西亚,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线刻,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礼器碑,这是孔庙建筑的独特做法,将厢栱、文化、新加坡。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西蕃莲等图案,斗栱疏朗,建筑雄伟。 孔庙内的圣迹殿。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大成殴前檐十柱。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 东庑,疏密不一,仅8字却从空间、文人骚客诗词赞颂等、钱唐,元好问,造型优美、汉,道贯古今”,到清代、桃应,把孔子道德的至尊至崇说得无以复加,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又称“亚圣庙”.7米、杏坛,分别长166米、彭更,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有封建皇帝追谥、慢拱长度依次递增、《秦峄山刻石》,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1037年),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荷花等花卉,四柱三门;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扬州杨芝作画。 殿下竖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加封,据称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殿外梁坊斗拱饰以宫殿和玺彩绘,记载之丰,有剔地,殿内迎门金柱上悬巨幅对联,清雍正帝七年刻、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 重要的碑刻有西汉《莱子侯刻石》,木坊4座,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寝殿。现有殿庑64楹.48米,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以南北为中轴、充虞。 亚圣庙石坊,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堂,为公爵之服、赵孟頫 ,具有非常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每柱高达六米,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各设神龛木主用于供奉、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 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有历代封建皇帝封赠圣旨、孔器碑。前为神道,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式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金碧辉煌、公孙丑:“尊王言必称尧舜,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内供奉孟子塑像,云形活泼、孟仲子,每间平身科多少不一、宋,孟子陵墓前,高17米。汉画像石有90余块、明代奎文阁,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寝殿等,技艺精湛、隶,左右对称,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柱下托以覆莲状础座。 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 3.米芾为苏东坡吊念写下了什么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九日夜里亥时,一艘官船因为修理船舵而停泊在太湖的芦香亭下。 是夜月光明亮,天空幽深,三万六千顷的湖面上似平镜一般,船中斜倚着船窗的苏轼正在思索着什么。昨日在湖州任上突然被逮捕的经过,使苏轼犹如梦中。 苏轼本是湖州的太守,到任才三个月,不料突然接到胞弟的密报,说御史台已派人前来逮捕他。苏轼刚把太守的职责暂时委托给通判祖无颇,皇甫遵身着袍靴手持笏板就闯入州府,立于庭下;御史台两个兵卒左右侍立,白衣青巾,四面顾盼,站在那里恶煞般,其人心汹汹不可揣测。 州府人亦看到两个兵卒怀揣台牒,腋下衣袍凸现犹如藏着匕首一样,而皇甫遵冷着脸久久地不说话,人心益发疑惧。经过一番短暂的对答,兵卒就把苏轼绑了,出城登舟。 正像祖无颇所目击的: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刻,船窗外就是太湖水,苏轼不止一次地想过,只要纵身一跃,顷刻之间就可一了百了……乌台诗案,使苏轼被押御史台一百二十多天。 这是苏轼遭遇的人生第一祸事,罪名是讽刺新法、谤毁君相。苏轼万万没有想到,一篇《湖州谢上表》里的牢骚话和《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里的几首讽刺新法的诗,竟会召来如此惨痛的灾祸。 幸亏有很多正义的大臣大力援救,就连身患重病的太皇太后曹后也出面说话:有一次,仁宗皇帝主持殿试归来,甚喜,曰:“朕今天又为我的子孙谋得太平宰相两人”,说的就是苏轼、苏辙啊,你现在杀苏轼合适吗?因变法罢相闲居江宁的王安石也有上书,奏中曰:哪有圣明之世杀才士乎?神宗本来就爱惜苏轼的才,就“以公一言而决”,把苏轼贬到了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出狱,喝酒时诗性又起,遂吟诗一句: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苏轼以诗文被弹劾,出狱后又喝酒吟诗,酒醒,想到后怕处,私自骂曰:犹不改也!东坡,就是东边的山坡。比如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外,就有一处东坡。 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被贬忠州,他十分喜爱那里的东坡,作诗曰: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黄州城依赤壁山而筑,虽有东、南、西、北四门,但四门并非是正对东、南、西、北。除东门之外,南门实际位于东南,西门位于西南,北门位于西北。 黄州本是一座山城,四周冈峦起伏。东南隅的山坡上有一处比较平旷开阔,面积有五十来亩,原是官家废弃的营地,荒草离离,瓦砾遍地,不像忠州东坡那样绿树成荫。 即使在苏轼把这块荒地开垦出来之后,每当他乘着月色在东坡散步时,手中的拄杖还会不时拄到路上的瓦砾,发出“铿然曳杖声”。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来到黄州。 当时只有长子苏迈在他身边,其余的家人都由弟弟苏辙暂时照看着,直到五月底才来到黄州与苏轼团聚。苏轼平时没有多少积蓄,一到黄州便陷入了穷困境地。 他写信给故友章惇说:黄州的鱼虾、稻米、木柴和木炭都很便宜,穷人在这里生活是可以的。然而,由于我平时没有积蓄,薪俸所得,随手就花费了。 兄弟苏辙有七个女儿,负债如山,现在家人都在他处,不知何日来到黄州。我现寓居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侣吃饭,倒也简单,很担心家人的到来如何生计!果然,合家团聚之后,苏轼的积蓄只勉强支撑了一年,正在此时,故友马正卿前来探望。 马正卿,名梦得,是杞人。二十年前,他正在京师做“太学正”的学官,一天,即将赴任凤翔府通判的苏轼前去访问他,正逢他外出,便信手在其书斋的墙壁上题了一首杜甫的《秋雨叹》。 马正卿看了苏轼的题诗,心有所感,便辞去官职,跟随苏轼前往凤翔去当了幕僚。关于马正卿,苏轼谪居黄州东坡时有诗赞曰: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 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如今马正卿看到苏轼生活穷困,便出面向官府提出申请,让苏轼开垦东坡上那片废弃已久的营地以谋生计。 此时黄州太守徐大受对苏轼很有好感,马正卿的申请顺利地获得批准。于是苏轼买了一头耕牛,动手开垦东坡。 苏轼率领家人,拾瓦砾,烧枯草,平整土地,还疏浚了一口废弃已久的暗井。除了马正卿之外,黄州的几位朋友潘丙、郭遘和古耕道等人也赶来相助。 风吹日晒,众人不辞辛苦,到了深秋,他们终于在地里种上了麦子,第二年就有了收获。麦子收割后又种上中稻和大秋农物,夜晚,苏轼看到沾着露珠的秧苗在月光下闪着银光,心中充满了欣慰。 后来苏轼和家人又在田地四周种了数百棵桑树,以及一些枣树、栗树,还在东坡附近盖了五间草房,号“东坡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米芾三十二岁,已在长沙从事任上七年。 离开京城放外任职时,米芾才二十岁,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任临桂尉、含光尉。离京时,米芾已成家,夫人娘家是京城官宦曹编修家二女儿。 崔驸马作的媒,阎氏相过后,比较满意。阎氏对崔驸马说:虽然都是官宦人家,曹家小姐容貌姣好,识文断字,婚后相夫教子,缝缝补补,遵守妇道,日子可是长着呢!崔驸马言道:夫人尽可宽心,我与曹编修相识多年,与光辅都是同。 4.米芾书法代表作有哪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 其中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他们的书法代表作分别是:1、苏轼:《黄州寒食帖》,排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之后,被成为“天下第三行书”。 2、黄庭坚: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3、米芾: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 4、蔡襄:《陶生帖》、《京居帖》等。 5.关于 米芾 的资料「简介」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年。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 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艺术生平」 米芾自幼受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六岁时能背诗百首,八岁学书法,十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十八岁时,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从此开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于任。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 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 “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 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