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移居

1.古诗 移居

移居 陶渊明 其一 其二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呵呵!---------------------------------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真正的隐士之一。自41岁辞去彭泽令以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辞官之际,陶渊明写了《归去来兮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同时,作为一个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的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渊明的这两首《移居》诗,写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渊明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下了这两首诗。

他借移居之乐来表达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第一首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

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第二首诗则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从以上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意味淡而实厚。从陶渊明诗歌的文字上看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的堆积,相比于后世的《滕王阁序》之类的骈文大作,实在无法可比。

但陶渊明正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感悟。以《移居》其一为例,陶渊明仅仅是描述了他移居南村和他与邻里相处的平常不过的情景,但其中流淌着的是汩汩的真情。

让人读来的感觉是淡而不枯,质而实绮。淡者,质者,乃是他的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不枯者,绮者,乃是陶渊明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剥去世俗的封套,唯真性情而已。

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二是反复吟诵,领会其中的蕴涵。

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可见,陶渊明的诗虽朴虽淡,但个中三味确实值得细细玩味。 又如陶渊明的其他的田园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写的都是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本色,不带一丝雕琢的痕迹,就像后来李白形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建安文学带给我们的是悲怆凄凉,那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的无奈;西晋文人则为我们贡献了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以一己之力,为我们开创了以自然朴素为美的新的文学天地。

诚如宗白华所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对于后世的诗歌发展,尤其是后来中国文学史上唐诗的繁荣,陶渊明也是功不可没的,他对后世诗歌,尤其是田园诗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田园诗人的寥寥无几,和陶渊明相和者,也不过阮籍、谢灵运等几人而已。

而到了唐朝,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的素淡的诗风,成为了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他们诗歌的剥落繁华,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则和陶诗的风格一脉相承。同时,对于,其他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白就曾说“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白居易更是:“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题浔阳楼》)。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犹如面对一幅山水田园画卷,没有大红大绿的浓妆艳抹,只觉得如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一碧千里。

而其中的炊烟袅袅,飞鸟啼鸣,日落云归,草长莺飞,则是令人心。

2.古诗 移居

移 居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①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②乐与数晨夕。

③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④抗言谈在昔。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贪困。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注释】 ①南村:又名南里,在浔阳负郭。

②素心:心地朴素。 ③数晨夕:屡共朝 夕。

④邻曲:邻居。 ⑤在昔:古时。

【品评】 义熙四年 (408)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 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了《移居》二首。这是第一首,写良友过从谈论之 乐。

诗歌借写移居之乐来表达诗人质朴的人生理想。诗歌的前半部叙述移居的 动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从“昔欲”到“今日从兹役”,诗人怀 着这个愿望“颇有年”了。时间的长久,更衬出愿望的执着。

而这执着持久的 愿望一旦实现,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了。诗人采用平叙中暗带曲折的手法来 写今日移居之乐,语气平淡,不夸张声色,但是宇字情意真切,发自肺腑。

而 诗人对真淳纯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也由此可见。诗的后半部写诗人对移居后生 活的设想。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他在生活上所求不多,他的精神乐 趣在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此,诗 人的襟怀宛然如见,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此诗的笔法巧妙,变化自如。时而追述昔日之愿,时而近述今日如愿以偿 的欢乐,时而通想移居后的赏心乐事。

意绪飞动,仿佛是随意点染,无心经营, 却生动地传写出诗人“枯淡足自乐”的人生理想。

3.古诗移居海外的名人有哪些,在线等,非常急

古代的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现代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问一首古诗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参看“耕前锄后”) 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

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

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第一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

“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5.诗歌鉴赏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

移居二首 【本诗应是戍年(410)所作,渊明年四十六岁。

南村在浔阳(今九江)负郭,渊明由上京迁此。】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卜其宅,用占卜的方法来选择居地。】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素心人,纯朴淡泊的人。 数晨夕,计算日子;指日日相处。】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兹役,此役;指搬家。】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抗言,高谈。在昔,往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 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 乐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 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 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 疑难问题共分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此理,这种生活方式。将,岂。

胜,高、好。无为句,意谓何必舍而他去。】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纪,料理、经营。

】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 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 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 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 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

【赏析】 其一·昔欲居南村 《移居》二首,主要是写诗人移居到南村同“素心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正如清张荫嘉所说:“两诗作于初移居时,皆以喜得佳邻为主。” 这是第一首。

诗从移居南村的原因写起:“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这四句诗,写了这几个意思:一是移居南村是多年的愿望,二是说凶移居南村的目的不不为了选择吉祥的住宅,而是为了求得好邻居。“非为卜其宅”是用《左传》昭公三年古谚“非宅是卜,惟邻是卜”之意,化用得了无痕迹。

这“闻多素心人”二句,可以看作是全诗的总题,两首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它而写的。 它直率地说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是听说南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心地质朴的人,诗人很乐意天天同他们相处在一起。

“素心人”当指殷景仁辈。渊明有赠殷的诗,说是“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南里就是南村。可见他移居南村是与殷为邻的。

当时殷作晋安南郡的长史,所以住在南村。 除殷景仁外,还有几个淡泊宁静、趣味不俗的文士,这是从诗里可以推断出来的,但他们究竟是谁,则难于考证。

有人认为“素心人”不应指殷景仁辈,因为第二首有“农务各自归”的句子,而殷不是力田之人。这种看法不一定正确。

所谓“农务”,即农田事务,并不单纯指亲自劳动的事,还包括计划、经营和处理农田上的一些事务在内。 殷景仁是否在南村买了田,不得而知,但其他的几个文士肯定是有田的,农忙时,他们是要料理农务的,可能也参加一些劳动。

不过他们平时还是有余暇的,所以“闲暇辄相思”。他们能和渊明一起赏奇析义,显然不是一般农民。

他“怀此颇有年”,择邻南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这想法也许就产生在田庐遇火后。 “今日从兹役”,现在终于实现了移居南村的愿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喜悦之情又更进一步说明了“素心人”对于诗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凭他当时的经济条件,能移居南村已属不易,所以对新居要求不高:“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房子即使狭窄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能遮盖住床席就行了,因为移居的目的在于择邻嘛!作者在这里选取了很平常的事物“床席”,但就是这普通的事物,写出了诗人安贫守俭的生活。

接下来写移居后和“素心人”十分融洽而快乐的生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四句,回应并加强了开头的意思。

前两句,写同“素心人”朝夕相处叙谈往事,我们似乎可以想见邻里之间你来我往、自由无拘的情状,言谈声笑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谈在昔”在字,可以理解为谈论他们往昔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谈论晋以前的史实。

对于现实,他们不想谈,更谈不起兴趣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则是描写与“素心人”品评文章之乐。

这里写诗人同当地一些兴趣相投的士人往来,一起欣赏美妙的文章,共同商讨疑难问题,显得是多么的融洽而快乐!此四句又与“素心人”“数晨夕”之意呼应得何等紧凑。 这首诗从作者的用思来说,从移居之前的想法,写到搬至南村时的情景,主要是说明移居南村的原因。

而它又紧紧围绕“素心人”来展开,因为“闻多素心人”,所以才欲居南村;因为多“素心人”,所以才可能“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 其二·春秋多佳日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

能“赋新诗”,可以看出这些人自然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

登高之时,一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

6.古诗<<移居>>中的一句诗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

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

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诗,第一首的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诗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知道这里住着不少心地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晨和夜晚。

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邻居老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这是作者写搬家以后和知心朋友朝夕欢叙的情景。

诗的末后两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

“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

7.古诗移居哪位帮帮忙啊小弟谢谢了

移居陶渊明其一其二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呵呵!---------------------------------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真正的隐士之一。 自41岁辞去彭泽令以后,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辞官之际,陶渊明写了《归去来兮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同时,作为一个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对中国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唐朝的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渊明的这两首《移居》诗,写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陶渊明只得栖身船上;一年多以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写下了这两首诗。

他借移居之乐来表达自己朴素的人生理想。 第一首主要表现得是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首先,陶渊明写道了移居的理由:不是出于迷信的原因,为了挑风水,而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心地质朴的朋友,很乐意和他们朝夕相处。而且,这次移居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很早就有打算的,从“怀此颇有年”中不难看出。

诗的后半部分则写实对移居后生活的描写,集中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作为一个隐士,陶渊明的物质条件并不好,他对自己新居的描述是“取足弊床席”,简陋之极;但同时,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能够这样,夫复何求?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坦荡的襟怀,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

第二首诗则更多的描述了和令人相处的快乐。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 “衣食当须己,力耕不欺吾”则是陶渊明向我们讲述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这也应该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所领悟到的。

从以上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的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意味淡而实厚。从陶渊明诗歌的文字上看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的堆积,相比于后世的《滕王阁序》之类的骈文大作,实在无法可比。

但陶渊明正是在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感悟。以《移居》其一为例,陶渊明仅仅是描述了他移居南村和他与邻里相处的平常不过的情景,但其中流淌着的是汩汩的真情。

让人读来的感觉是淡而不枯,质而实绮。淡者,质者,乃是他的文字清新,质朴,犹如山里田间拂面的清风;不枯者,绮者,乃是陶渊明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剥去世俗的封套,唯真性情而已。

历代诗论家认为,读懂陶诗需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人生况味和生活阅历。黄庭坚《跋渊明诗卷》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

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二是反复吟诵,领会其中的蕴涵。

清伍涵芬《读书乐趣》写道:“陶渊明诗语淡而味腆,和粹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 ……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

可见,陶渊明的诗虽朴虽淡,但个中三味确实值得细细玩味。又如陶渊明的其他的田园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写的都是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本色,不带一丝雕琢的痕迹,就像后来李白形容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建安文学带给我们的是悲怆凄凉,那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下的无奈;西晋文人则为我们贡献了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则以一己之力,为我们开创了以自然朴素为美的新的文学天地。

诚如宗白华所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对于后世的诗歌发展,尤其是后来中国文学史上唐诗的繁荣,陶渊明也是功不可没的,他对后世诗歌,尤其是田园诗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得上田园诗人的寥寥无几,和陶渊明相和者,也不过阮籍、谢灵运等几人而已。

而到了唐朝,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的素淡的诗风,成为了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他们诗歌的剥落繁华,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则和陶诗的风格一脉相承。同时,对于,其他的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白就曾说“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白居易更是:“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题浔阳楼》)。读陶渊明的田园诗,犹如面对一幅山水田园画卷,没有大红大绿的浓妆艳抹,只觉得如清风拂面,皓月当空,一碧千里。

而其中的炊烟袅袅,飞鸟啼鸣,日落云归,草长莺飞,则是令人心驰。

8.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解析】试题分析: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

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

诗人在最后强调“衣食当须纪”,使全诗的蕴含更加丰富。如果诗人仅写前面的内容,这首诗就单薄得多,强调了衣食的重要性,说明了他所希望的农村生活,除了登高赋诗以外,也还有躬耕陇亩的一面。

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对农村生活比原来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