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野渡

1.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出自哪首诗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诗词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 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 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忧伤之情怀。 。

2.七字诗词前两个字野渡的诗词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是谁

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朝代:唐代作者:韦应物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注释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4.古诗1.()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潮水连江平,海上 爱问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春朝)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5.诗鬼:李贺 6.唐代边塞诗人有:(至少五个) 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 7.读故事,写诗: 每道菜表示一句诗 一.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

二.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摆成丁字型,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 三.清炒蛋白一撮。

四.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个蛋壳。 四句诗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题目是《绝句》,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8.唐代诗人王昌龄人称“七绝圣手”。 9.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诗囚”;刘禹锡人称“诗豪”。

5.古诗默写填空1.却看妻子愁何在,

此类古诗填空题,要注意每个字都要写正确。

要注意(1)中“漫”“卷”“欲”不要粗心写成“慢”“圈”“俗”;(2)中“急”不要写成“疾”;(3)中“似”“燕”“径”不要写成“拟”“雁”“经”,(4)中“青”不要写成“清”;(5)中“笼”不要写成“茏”;(6)中“似”不要写成“拟”;(7)中“乎”不要写成“呼”,“雩”不要写成“霄”,此字是生僻字,读yú,古代求雨的祭祀;(8)中“己”“欲”不要写成“已”“俗”;(9)中“焉”要注意写正确,没有草了头,“而”“内”“也”不可遗漏;(10)中“亦”不要写成“矣”或“也”,“生”不要写成“身”,句中虚词“也”“者也”不能漏写。 一题中有两个填空项的,注意不要填写错位。

分析: 考点1:诗 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考点2:其他 1、考点梳理: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及文化常识;文学典型形象的主要特征。2、预测分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