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作对偶

1.我想要对偶唐诗5首,不要只是对偶句,要整一篇的,而且还要写出

1.相和歌辞。凤凰曲(李白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2.相和歌辞。乌夜啼(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3.杂曲歌辞。沐浴子(李白)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4.乌夜啼(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5.乌栖曲(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6.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谁能帮偶搜集诗歌哩.

唐诗: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宋词: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元曲: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近现代诗歌(国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近现代诗歌(国外)

我愿意是激流

作者: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意是激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在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面对一阵阵狂风 我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作客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崖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长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头 亲密地攀援而上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着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3.描写山的唐诗~~~~~偶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宋词怎么押韵

说宋词格律之前,先说什么是词牌。

最初的词是用来歌唱的曲调的歌词,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也许来源于最早的作曲者取的名字。后人用的词牌名跟词的内容已经没什么关系,故又另取了词标题。

比如陆游的《水调歌头·咏梅》,“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咏梅”是词标题。 下面是部分词牌的格律。

大家最好找来相应的宋词,结合起来一起学,效果比较好。有的词牌格律没列出来,如果想写这些词牌的话,找来两首同样词牌的词,自己分解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

附:常见词牌格律 说明:-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摘自《唐宋词格律》。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十六字,三平韵。

定格: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渔歌子 又名《渔父》,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定格: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定格: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 + | - - + | -(韵) + - + | -(韵) 浣溪沙 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格一: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格二(摊破浣溪沙):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句)| - -(韵)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格一: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韵) 格二(添字):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叠) + | - -(句)+ | | - -(韵)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

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太常引 四十九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两结句倒数第二字定要去声。 定格: + - + | | - -(韵) + | | - -(韵) + | | - -(韵)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 -(韵) + | | - -(韵)| + |(豆) - - | -(韵) 鹧鸪天 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定格: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句)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小重山 又名《小重山令》,调悲。五十八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韵) - + |(句) + | | - -(韵) + | | - -(韵) + - - | |(豆) | -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一剪梅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亦有句句叶韵者。 定格: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句) + | - -(韵) 破阵子 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定格: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 | - - + |(句)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韵) + - + | -(韵) 满庭芳 又名《锁阳台》,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句) + - + |(句) + | | - -(韵) 水调歌头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句) + + |(句) | - -(韵) + - + |(句) - + - | | - -(韵) + | - - + |(句)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 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 定格: - | - -(句) | - - |(句) | -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 (句) - - | |(句) | | - -(韵) - -(韵)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豆) - | - -(韵) - - |(句) - - | -(句) | | - -(韵) 汉宫春 九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格: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 | + - - |(句) | - - | |(句) + | - -(韵) -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豆) + | - -(韵) - | |(豆) - - + |(句) + - + | - -(韵) 扬州慢 九。

5.唐诗20首

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返回宫词朱庆馀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返回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返回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返回赤壁杜牧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返回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返回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返回遣怀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返回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返回赠别二首之一杜牧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返回赠别二首之二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返回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返回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返回寄令狐郎中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笔。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返回为有李商隐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返回隋宫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返回瑶池李商隐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返回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返回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返回瑶瑟怨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返回马嵬坡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返回已凉韩亻屋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返回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回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返回寄人张泌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返回杂诗无名氏尽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返回。

6.唐诗对个人修养的作用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流于玄秘,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

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无人再问意境之美,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其实,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必须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事物或现象的感动来进行教育。因此,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那么,怎样再现古诗中的意境呢?古人好讲含蓄之美,往往移情于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为再现古诗意境,只有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画面、音响渲染、语言描述、声画联璧等手段来实现。 一、画面再现。

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原诗中的美。 对于一般的文章来讲,倘若作者描述详尽,学生基本上能唤起平时的意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具体的画面。

可是古诗有着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个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加之诗歌的跳跃性和古今词意的差异,学生虽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懂每个词句的意思,但对古诗的经典所在诸如“这首诗成功之处在哪”、“诗人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之类就不求甚解了。 绘制画面首先要围绕诗人的情感来设计,真实地再现彼时的情景,创造出为主题服务的氛围。

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诗人因致力改革、皇上听信谗言而遭朝廷流放),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 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其次,制作画面要抓住诗人的意识流,把诗人的主观镜头变为直观的图景。

诗人的灵感,往往是缘情而发,而作诗时又不受时空的限制,那意识流纯属一种暗流在脑海里流动,欣赏者只能是捕风捉影、咬文嚼字了。因此,在制作画面时只有抓住诗中的意象,才能客观具体的再现出原诗的意境,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画面中体现出来。

如《宿建德江》,这是孟浩然飘零他乡,宿投建德江时所作。那时正值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羊牛下山。

目睹此景,触目伤怀,游子突然间乡愁倍增,惆怅满怀。明月升起来了,江面清静,野外的一切都找到了它的归宿,而诗人却远离故乡,仍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好孤独啊!明月,今晚只有你我为伴,共享良宵了。

恍惚间(主观镜头):故乡、亲人、团聚,同样是明月皓空,觥筹交错,众宾喧哗,天伦之乐!倏地(闪回现实镜头):月落江 底,江水潋滟,喧哗之声,萦绕在耳。顿时,诗人思接千里,犹如故乡就在眼前:好近啊,故乡的明月! 第三,绘制画面要注意周围景物的陪衬。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身处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歌诗合为事而作”,因为眼前某件事物触动了诗人的灵感,故而诗兴大发,充分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情感的牵引下,去寻觅那特别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意象。如《宿建德江》,在绘制画面时倘若能抓住夕阳西下,鸟雀归巢,牛羊下山这些景物作为陪衬,那么那种远离故乡的羁旅之愁也就油然而生了。

再如《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远离朝纲的孤独心情。在制作画面时就应抓住周围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这些景物来烘托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

二、音响渲染。 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的确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

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等等。这将为领悟古诗意境带来很大的方便。

制作音响效果,其作用也不能小觑。如《鹿柴》。

7.分析唐诗对《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程中,诗歌无疑是备具华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完备形式,甚至成为整个诗歌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

这一文明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先秦诗歌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诗歌的繁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

那么,自有诗以来至唐诗之前,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是怎样的变化使诗歌逐渐展现出唐时的风貌? 一、诗歌形式的演变 (一)五言诗的出现与定型 作为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形式来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这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唐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五言诗最早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五句为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经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其中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虽为长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见在民歌中五言句的应用已趋成熟。这种五言歌谣虽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当时文人创作的并不多,乐府诗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杂言诗。

直到东汉,才开始有较多的文人创作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等。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而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对后世文人如曹植、陆机、鲍照等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五言诗的大量创作并最终取代四言诗而基本定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言、七言诗规律的把握。(2)这一时期,一方面文人主体意识觉醒,个人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对五言诗、七言诗进行了大量自觉创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时的建安七子对五言诗的创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诗歌题材的开拓,这在后面将会讲到。

作为文人创作,邺下诗歌使五言诗第一次获得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新声起于邺中”(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邺下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正在进行着汉诗走向近体诗的历史大转变。

在这之后,五言诗的创作明显增多而渐趋成熟,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全为五言;陆机的《拟古诗》、左思的《咏史》、刘琨的《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钟嵘《诗品序》)。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自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

到南朝,五言诗则真正取代四言诗,成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独立文学样式。经过南朝诗人的努力,特别是齐梁时期“永明体”的兴起与发展,讲究声律与对偶,符合近体格律的律、绝形式,已经产生并被普遍运用,出现了不少基本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如谢朓的《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离堂华竹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这首诗除个别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诗。

而这时的绝句,不仅已经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十基本选录绝句,明确称呼的就有《古绝句》四首,所选诗皆五言四句,其风格、意味已与近体绝句无大差异,如陶弘景《诏问山中向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歌发展到这时,虽然声律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已可窥见唐诗风貌。

五言诗之所以取代四言诗并长期发展而兴盛不衰的原因,钟嵘《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4)即是说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达意。

而随着时代发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不适合时代需求,而“居文词之要”的五言诗则能够满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故最终取而代之。对于这一问题,傅刚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绪论中曾有明确阐释,他根据台湾学者郑靖时的“诗歌句型节奏说”及杨国枢先生的《中国旧诗每句字数及其快感价值之关系》一文,认为《诗经》时代由于去古未远,还因袭着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两拍子节奏,故诗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而汉魏及整个封建社会,五言诗、七言诗则因其体制最符合当时士庶人民传情达意的需要被最终选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