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与典故

1.唐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唐诗中有很多典故,明白了它的意义,借鉴到我们的作品之中,能让我们的诗词更丰满、更具知识性,@古月万戈把唐诗中的典故介绍给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欣赏吧。

(内容来自@古月万戈。) (一) 庄周梦蝶:(1)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大意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快乐悠然,不知自己是庄周。

梦醒后发现还是庄子。于是,不知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阿依实特摄影 (一) 庄周梦蝶:(2)后世广为引用"庄周梦蝶"典故,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a)人生如梦;(b)对故国及亲友思念;(c)恬淡闲适的心情。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一) 庄周梦蝶:(3)白居易在仕途受挫时,在《疑梦二首》写到:“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周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

崔涂表达思念故土。《春夕旅怀》:“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钱起《衡门春夜》:“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

完 (二) 杜鹃啼血:(1)典出《十三州志》。“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

..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

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

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云:'我望帝也。

' " (二) 杜鹃啼血:(2)杜鹃即子规鸟,别称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禅位于鳖令。

杜宇死后精灵化作杜鹃鸟,春天夜夜悲鸣直啼得嘴边淌出血来,染红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来历。

这个典故说明:(a)思念家乡;(b)忧国忧民;(c)愁思和怅惘的心境。如沈佺期”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二) 杜鹃啼血:(3)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二桃杀三士(1)典出《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

..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田开疆各拿一桃,后自愧弗如,三人自杀。

(三)二桃杀三士(2)晏婴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个勇士,后世以”二桃杀三士“比喻用阴谋手段,谗言诡计使他人内部争斗,自相残杀。如诸葛亮《梁甫吟》中云“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唐诗也常用此典,如卢象《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闲阴七贤地,醉餐三士桃。”“历下”齐国之地。

(三)二桃杀三士(3)李白《梁甫吟》诗云:“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借三壮士死于阴谋诡计,抒发自己的感慨。

另有《惧馋》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点明谗言之可畏。

摄影古月万戈 << 雪 >> (四)西施浣纱(1)西施浣纱之地,就是若耶溪。其源头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传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当时,越称臣于吴,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与范蠡设计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于吴王。 (四)西施浣纱(2)夫差见西施大喜,在姑苏修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划青龙舟,整日与西施戏水,又为西施修建馆娃阁、灵馆等。

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为他修建:“响屐廊”。西施穿木屐,裙系响铃,,在木板上舞动,铃声和大缸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

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终致亡国。

(四)西施浣纱(3)后人多用西施浣纱来形容极美的事物。如李白诗《子夜吴哥.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以西施采莲咏夏。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以西施之美喻孟云卿文采出众。

李贺《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五)知音:(1)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中月色迷人,于是弹琴。

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见有人站在岸边。

使人询问。答,是打柴的,琴声优美,于是聆听。

问什么曲子,答,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俞伯牙高兴请他到船上。

这人就是钟子期。钟子期指出俞伯牙弹的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所造。

(五)知音:(2)当俞伯牙琴声雄壮高亢时,钟子期说高山的雄伟,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十分欣喜,遇到寻觅不得的知音。

两人相见很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中秋在此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约到汉阳江口。不料钟子期已染病逝去。

遗言,将坟墓修至江边,中秋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2.中国诗词常用典故有哪些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 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 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 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 晶莹、局洁〇 2。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 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 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 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 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 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 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 搅天飞^卯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 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 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 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 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 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 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 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 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 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 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 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 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

蝉: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 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 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 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 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 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 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 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 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 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 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 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 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 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曰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 去昔曰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巷口。

6。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 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 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 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 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

长: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 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 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 送别之所。 8。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 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 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 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 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 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 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 别的愁绪。

9。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 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 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 有舍情。”把伤/(>、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 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 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

3.关于一些古诗的故事和典故或者是一些诗人的逸闻趣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4.中国诗词常用的典故什么

60。

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 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 项技术的专家。 61。

等身: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 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2。

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3。

心许: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 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4。

三味: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 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5。

洗耳: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 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 听、恭听。 斧正:典出《庄子•徐无鬼》,指 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6。 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 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7。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比喻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68。 射影: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 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69。 掣时:典出《吕氏春秋•具备》, 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0。 青鸟: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 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 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 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 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在此已成为 传书的信使。 71。

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 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2。

涂鸦: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 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3。

城府:典出《宋史•傅尧俞传》, 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4。

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 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5。

物色:典出《后汉书•严光传》, 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6。

不才:典出《庄子•山木篇》,自 谦没有才能。 77。

方寸:典出《三国志•蜀志》,指 人的心。 80•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 比喻代人写文章。

81。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 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 住宿。

82。 润色:典出《论语•宪问》,比喻 对文稿细加修饰。

83。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 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 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 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 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 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 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 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 以喻坚守信约。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 信,岂上望夫台。”

86。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 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 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 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 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 “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87。

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 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 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 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 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 帝畏而恶之。”

今常以喻谋求夺得。 例:这 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 会。

88。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 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 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 丨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 89。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 i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 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 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 丨故,千村落寥。

何曰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 |清河洛。” 90。

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 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 固定不动。 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 |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 |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

后 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 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5.有关古诗的故事

一、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进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写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6.有关梅花的诗词以及典故有哪些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梅,名苔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丝飘飘可玩.”《武林旧事》载,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特别多;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早梅李公明东风才有又西风, 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 依然新白抱新红.红梅苏轼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早梅柳宗元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梅花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 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 春色如何入得来?雪梅(其一)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其二)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居简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早梅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墨梅张臬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墨梅赵秉文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王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梅贡性之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梅花落隆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留恋逐霜彩,漫步下冰斯.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词.。

7.唐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1)斑竹 湘把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 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 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 重阳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

(10)杜康 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