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排序

1.《全唐诗》有哪些内容

《全唐诗》由清朝康熙年间的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潘从律、徐树本、车鼎 晋、汪绎、查嗣瑰、俞梅10人奉敕编纂,最 后由曹寅具体负责刊刻事宜。

全书共900余 卷,收录2200多人的诗歌作品48900余首。 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的季 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 杂书所载,拾遗补阙,汇聚而成的诗歌总 集,既包括已结集者,又含有散逸者。

书中 把帝王后妃作品罗列于前;其次为乐章、乐 府;接着是历朝作者,按时代先后编排,附 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墟、判、歌、谶记、语、古谚、民谣、酒令、占 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仅收 集了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包含一般作 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 荣景象,不失为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代诗歌总集。

2.全唐诗总共有多少首

1、全唐诗总共有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2、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1]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中华书局编《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上毛河世宁(市河宽斋)的《全唐诗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种。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3.《全唐诗》共收录多少诗

4.89万

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 900

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国,

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

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

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全书的编排体

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

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最后是唐、五代的

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

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

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

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

一些明显的错误。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4.《全唐诗》中收录了多少首诗

4.89万 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

全书共 900卷,目录 12 卷,共收唐、五代诗4.89万首,作者2 200多人。在中国,还没有一部集子像《全唐诗》那样收辑这么多的诗歌和作者。

最早考虑编纂此书的人是清圣祖玄烨。1705年春天,玄烨在第五次南下巡视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江宁织造曹寅。

曹寅邀请了彭定求、沈立曾、杨中讷等十人参加编书。次年十月,全书编辑完工。

全书的编排体例是这样的:帝王后妃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其次是乐章、乐府,接着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诗人按时代先后排列,并附作者小传。

最后是唐、五代的词。由于内容浩繁,编纂时间仓促,书中误收、漏收、重复,以及张冠李戴、次序混乱、考证粗疏等问题不少。

尽管有这些欠缺,《全唐诗》还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为使《全唐诗》更加完整、正确,1960年重新排印出版,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此后,又出版了《全唐诗外编》。

5.唐代诗人按时间排序,高分悬赏

1、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2、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3、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5、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九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