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规矩的古诗我倒~~怎么感觉你这题目是出着玩的啊??要古诗、也不说要什么样的。。是古诗就行是吧?嘻嘻、、我教你首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呵呵、、开玩笑的啦。。。 词行不?我有几首很喜欢的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醉花荫》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首诗也蛮有意境的耶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L的、、《无题》不就是古诗?!你不认诗啊?? 2.作古诗的规则作诗联基本规则(要点) 1、对仗(对偶):律诗中①‘起承转合’(首颔颈尾),承转(颔颈)两联对句(词性、结构相同、平仄相反),多对不限(富对仗);②单颈(转)联对为蜂腰体;③首颈(起转)对为偷春格;④同类、习惯、借对、重点、流水、宽松、数字错位、隔句、句中自对;单首、颔、尾(起、合)联对不可称律;绝句不求对仗。 2、对仗禁忌:①合掌(两联对仗,句式结构一样);②出句与对句意同。3、相对(上下句平仄相反):1-2句、3-4句。 (否则失对)4、互粘(前后联平仄同):2-3句、4-5句。(否则失粘)5、五七变式:五言句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变成七言诗。 6、五言规律:五言1、2、3句之第1、3字不论;第4句之1字不论。7、七言规律:七言1、3句之1、3、5字不论;第2句之1、5字不论;第4句之1、3字不论。 8、禁出韵:除首句押韵外,单句为仄、偶句平押韵(韵脚,从106韵中选同韵部字)。9、避上尾:一诗中,单数句(仄声)的上、去、入韵之尾字都应该用上(单一犯上尾)。 10、避重字:同一个字不可在一诗中2次以上使用(叠字词外)。11、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平’及句中第2字或第4字‘平’被两侧‘仄’夹持。 12、三平调:如:仄仄平平平,每句最后3个字为平,犯三平连尾病。13、避三仄:如:平平仄仄仄,每句最后3个字为仄,尾部三连仄。 14、互救:即句中不论的X字位,平仄互换,达到避免孤平、失对、失粘的效果。①句中3-4平仄换救变体。 ②出句与对句的1-1、3-3平仄互救(也可不救)。③句中1-3平仄互救。 ④孤平拗救。⑤出句与对句平仄广互救(全仄-全平,此还存有争议)。 15、语法句式结构(五言2.1.2、2.2.1、2.3;七言2.2.1.2、2.2.2.1、2.2.3常用),每联结构相同、各结构式都运用上为最佳(对仗两联结构相异而得章)。16、佳品:合格律、无毛病;视觉艺术直观美、听觉艺术美、抑扬顿挫、脍炙人口、寓意深、深入浅出。 17、古风:韵不受限,混重深沉,篇幅长、平仄都可用(平脚时,前句为仄;仄脚时,前句平尾,至少两联一换韵),避上尾及重韵。18、仄韵诗:将平韵诗每句平尾、仄尾与倒数第三个字之仄、平互换位形成。 19、排律:首尾联不对仗,余全对仗。20、诗的演变格式:共4种结构句式,①五言基本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首句‘仄仄平平仄’, 依照‘相对’规则,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依照‘相粘’规则,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依照‘相粘’规则,第四句‘仄仄仄平平’),形成完整五言绝句。 ②将以上五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五律’。③ 将以上五绝前,视平仄而相对加2仄或2平,形成七言绝句。 ④将七绝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8句,成为‘七律’。或将五律句前对应性加2平或2仄,形成‘七律’。 ⑤将五律或七律按对与粘规则继续推成10句以上,称为‘排律’。 ⑥、以①中4句任何一句开头(首句),依据对粘原则推排,变换形成其他三式。 故16篇格式不可死记,只记方法。21、变格: 基 本 格 式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句1、3与对句1、3互救)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本句1、3互救)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3、4字变体互救) (出句1与对句1互救)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2、避重韵:不可在同一诗中使用同声母字(如:已用‘生’作韵脚,不可再用上‘声’作韵脚)。 23、避免使用生僻字:影响普及传唱,上口性差。24、会选韵:根据所表达的内涵,选择不同韵脚字(分为欢快、昂亮、温馨、低沉、忧闷字韵)。 25、通俗新颖: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反应现实社会,避免传统上的无病呻吟(无聊),寓意内涵深,倡导使用新词汇(避免陈旧、官体诗,当然个别传统守旧者不乐意此形式,诗是写给现代人看阅的,古人是看不到,要让现实社会大多人群看懂)。26、学习过程:学作诗应循序渐进,先学作短‘古风’、再学作‘绝句’、再作‘律’。 下附:泰石编制共享工具 (版权所有,引用必注明来源)27、近于诗的词:浣溪沙、生查子、木兰花、阳关曲、清平乐、怨回讫、玉楼春、卜算子、定风波、摊破浣溪沙、望江东、忆王孙、渔父、渔家傲、鹧鸪天、一七令。(下篇‘词’,可先预作此部分词)。 28、联律的基本定义:合‘马蹄韵’、对仗、两联平仄相反。 ①每句中字位的平仄结构三言: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四言: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不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3可换位)。六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3可换位)。注:①多余8字联,根据‘马蹄韵’联律并结合联意加注顿号读,将组合分解成以上格式。 ②出句有问题(不合上述规则),对联就会出问题。 3.请教古诗词的规矩诗歌诗歌,诗歌就是音乐性的语言。 古时诗的定义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古诗词的规矩最重要的是押韵、平仄和格律。此外,律诗的表现形式还要求对仗,词则要讲究词牌。 古诗词是诗歌的一种,押韵是必需遵守和沿袭。即便是现代诗歌也要考虑押韵,别说古诗词了。诗不押韵,那只算文。 古诗词的平仄变化也是诗音乐性的节奏性的体现。只观不赏,那就不是观赏了。吟诵是观赏古诗词很重要的一环,不了解平仄变化,不单吟诵不好,也阻碍了读者的观赏,无从深入体会诗者所寄托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果说押韵是诗歌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平仄就是古诗词欣赏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古诗词作者,有句老话叫眼高手低,大部分人欣赏水平都高于创作水平。眼高手不一定低,但眼不高手肯定也高不了。古诗词作者的如果连欣赏古诗词水平都不高,诗基本也好不了。所以平仄不遵守和沿袭,貌似也不行。 单单只学古体诗的话,只讲究押韵平仄不讲究格律没问题。如果想学好古诗词,那还包括律诗和词,那格律就很重要了。把律诗当古体诗,词当古诗歌也是可以的,不过最精华的妙处你不欣赏,那再谈欣赏水平就未免心虚了。格律是律诗和古体诗最大的的区别,也是对诗歌的艺术美更高更严格的追求。有人说律诗毛病多了就当古体诗,那画小鸟还能出好画家,没听过把凤凰画成小鸟的是好画家。 律诗出韵、中间不对仗是犯大毛病,不粘不对拗而不救是犯小毛病。大毛病要从严,为了内容和内涵的更高要求不得不犯点小毛病可以从宽。有如画凤凰少根羽毛,可以说那是缺陷美,少个翅膀那可就画残废了。 词的词牌也规定了格律和曲调,更注重音乐性。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用什么样的词牌,就如喜剧不能用哀乐一样,用好了是美,用坏了就是悲剧。 4.唐诗有什么规律可言 押韵有什么讲究 如何讲究唐诗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一,五言古诗。如李白的《春思》 二,乐府,如王昌龄的《塞上曲》,李白的《关山月》 三,七言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四,七言乐府。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 五,五言律诗。如张九龄的《望月怀古》 六,七言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七,五言绝句。如,王维的《鹿寨》,《相思》,李白的《静夜思》 八,七言绝句。如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讲,只要能分清楚所学过的诗是属于哪一类的(这些在学每一首诗时书本上或者老师都会讲到),以及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就可以了。 押韵,其实很简单,注意好平仄的交替, 另外,在唐诗里面讲究的是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押韵 也就是说,单句可以不押韵,但是双句一定要押韵。 当然,如果是诗的句数多的话中途是可以换韵的。 其中的技巧可以通过多点研读唐诗来体会。 5.做一首古诗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