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惜别

1.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1】 ① 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

(1分) ②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2分) ③ 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2分) 【小题2】 ①最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别情。(2分) ② 把离别愁情比作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

(2分)③既突出了别情的悠长,又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浑然融合,形象生动。(2分)。

答“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离愁别恨,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

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

“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

“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

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

“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

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

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 )情感与作用题:首句的感情照应题目“惜别”,应紧扣“惜别”解释句意,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

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的作用要用对术语:笼罩气氛与奠定基调,什么气氛与什么基调要从意象中挖掘诗意:凄婉愁怨与依依惜别。

再将术语与诗句结合即可。( 2 )抒情手法题:可以是修辞手法抒情,也可以是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防止漏答,两方面均要考虑进去,先答比喻,再答借物抒情。

然后按照“明手法——析运用——点效果”三部曲来作答。

2.送别的宋词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大学毕业时,大家唱这首歌,心下伤感,有些人这一别,此生怕是都无缘得见了。不是宋词,只是有感。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的词是我所喜欢的,宋词里,喜欢晏殊,晏几道。

香尘已隔犹回面,已经远去却又回转,离开之人的恋恋不舍。最是离别苦

3.笑于惜别的诗词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月下飞天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剪不断。

别时容易见时难,理还乱。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檐寒窥欲遍。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山中相送罢,曰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忆君遥在潇湘月。

曰暮酒醒人已远。解缆君已遥,江入大荒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明曰河梁上。眷言一杯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来从楚国游,愁听清猿梦里长。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虫声迥映秋。

梁空绕不息,望君犹伫立,云生结海楼,天上人间。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曰水犹寒。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渡远荆门外,嘶马出门思旧乡,送君不觉有离伤。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青山朝别暮还见。

劝君更尽一杯酒.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流水落花春去也,差池讵相见,满天风雨下西楼,萋萋满别情,谁与论仙舟悲莫悲兮生别离。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山随平野尽。

流水通波接武冈,是离愁,凄怆起离忧,先入班姬殿。

4.宋词送别词的特点

一、送别诗词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词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

如:《赠汪伦》、《别舍弟宗一》、《别董大》《送魏二》、《送元二使安西》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词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

其中留别诗词数量很少,如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送别双方多是朋友,也有亲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情人(李商隐《板桥晓别》、柳永《雨霖铃》),同僚(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匆匆过客(温庭筠《赠少年》)甚至是某个地方(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告别故乡,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则是作别湖上亭)。

二、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有: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2、草:别情的象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长亭:古代驿道旁盖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4、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白居易有《南浦别》。

5、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有《谢亭送别》。 6、劳劳亭: 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除了上述意象外,送别诗词还常用:寒蝉、兰舟、美酒、残阳、阳关、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等。

三、送别诗词的常见情感 送别诗词大多是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王维《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愁”,白居易《南浦别》“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因别而幽怨悱恻,悲情满怀。

周紫芝《踏莎行》“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如何度过,因别而愁情无限。

李商隐《板桥晓别》“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转忆昨夜一夕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不但从“晓别”写出了夜来的伤离,而且从夜来的伤离进一步暗示了“晓别”的难堪。这样,昨夜长亭窗户之内,“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的情景,今朝板桥晓别之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黯然销魂之状就都如在目前了。

送别诗词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适《别董大》更是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抒发的不仅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更有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李白《南陵别儿童进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则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传达出自己虽被贬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送别诗词的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作者直抒胸臆,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间接抒情的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写情。

在他眼。

5.借柳惜别 诗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6.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古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3、送友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4、送友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5、送别诗

【作者】佚名 【朝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