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中唐诗坛的概况1、简介 文学史上的中唐,一般是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2、中唐诗风的转变: 1) 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济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奇崛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3)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 3、中唐诗歌的分期: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 1)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 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 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边塞诗 元结、顾况: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中唐后期——贞元后期至长庆年间: 元白诗派 韩孟诗派及李贺 柳宗元 刘禹锡 2.前人认为中唐之诗是诗坛的中兴,是对盛唐诗的再发展,是比较说明之哥们,你这个题目有点大了,恐怕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了的,我只能笼统地说一下。 中唐诗坛是指从贞元中期到大和初期约三十年的时间,唐朝诗坛在停滞了二十年后又活跃起来,涌现出了韩、白、小李杜和刘禹锡、元稹、张籍、王建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白居易曾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不仅反映了更多方面的问题、扩大了社会诗的内容,而且增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如韩愈的以文为诗,白居易刻意追求的”质而轻“、”顺而肆“,刘禹锡的以民谣入诗,特别是白、元的长篇故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都是对盛唐诗坛的发展。 3.中唐诗人顾况为人怎么样顾况(727—815年),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今江苏苏州) 人,一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顾况登进士第。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至贞 元二年(786年),韩混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由李泌荐引,人朝任著作佐郎。 贞元五年,李泌去世后,顾况被贬为饶 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在贬 谪途中,顾况经过苏州,与韦应物有诗酬唱。大约在贞元十年,顾况离开饶州, 晚年在茅山定居。 据皇甫堤《顾况诗集序》》记载,皇甫提曾于贞元十六年在扬州 见到过顾况。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顾况在永嘉监盐官任内,曾著有《仙 游记》,其中讲述了飞云江上游的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的故事。 李庭寻迷 路后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三百余人家。 顾况在《悲歌》序写到,诗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 信无逃于声 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强调诗歌的思想内 容,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他曾模仿《诗经》 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 经》“小序”,取每首诗的首句前一二字为 题,标明主题。 如“囝,哀闽也”,“采蜡, 怨奢也”,开创了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 其目”的先例。 其中以《囝》最为著名。 唐代 闽中官吏常残害幼童做阉奴,顾况的诗中也揭 发并谴责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 顾况的七言歌行体,以《公子行》、《行 路难三首》出名,揭露了贵族子弟的豪侈生 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极具 现实意义。 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 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生动丰富的比喻和对环境气氛 的渲染,将音乐描绘得极为出色。顾况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 是李贺歌行的滥觞。 皇甫提《顾况诗集序》中称顾况“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 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 唐朝末年诗僧贯 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顾况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此外,顾况的七绝 也写得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唐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 中流出》、《宫词》等写出被禁闭深宫的宫女的哀怨之情。 顾况有《文论》、《戴氏广异记序》等文。 《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 擅长绘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一卷,可惜 的是已佚失。 顾况著有《顾逋翁诗集》四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 《华阳集》三 卷,辑人《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四卷,《全唐文》编录其文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