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的一些小麻烦初唐(618~713年):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 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盛唐(713~766年):这一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在艺术上很有成就。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赞美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时期另一诗派是边塞诗,其作品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等人。 如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脍炙人口的名句来加以分析。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 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典型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唐(766~835年),此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晚唐(836~906年),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 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请看: 。 2.古诗中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1.章台柳 章台柳, 章台柳! 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也应攀折他人手。 ——(唐)韩翃 杨柳枝, 芳菲节。 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柳氏 盛唐多有美事流传。 韩翃与柳姬故事的开头,历朝常有; 李生的『慷慨』与柳氏的『属意』让事情本来可以简单而完美。 以此较之千年后的杜十娘与李甲,大唐气象可见一斑。 若故事就此结束,是美姻缘。 然而,天常不遂人愿。 从开元到天宝,从大治到大乱。 战争的巨轮滚滚过处,众生如蝼蚁。 家国天下的明皇尚不能保其知己红颜而上演了一出千古长叹的《马嵬坡》,一书生,一弱女,相隔两地,音信不通,又能如何?纵使明年春再见,隔年期。 『为避兵祸,柳剪发毁形,寄居法灵寺。』 寥寥数语,其间的难苦,唯有自知。 分离也不是故事的结尾。 若个书生终于竟封了侯,想起当年的爱人,一曲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写尽了一腔抚今追昔,柔肠百折的相思。 而女子竟然收到了这首词。 物仍是,人非昨。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二十七字,多少道不尽的辛酸往事,灵肉创伤。 《本事诗》中说最后肃宗『乃下诏断柳归翃』,夫妻终得破镜重圆。依然是大团圆的结局。 老王:会写诗,失去的老婆,皇帝都会帮你找回来! 我不会讲故事,太多的废话会破坏了当时的意境。 再在键盘上默诵一遍《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2.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 也有一个故事: 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 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 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简单的故事,普通的传奇。 令人心折的是诗仙结尾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国维说,此八字『遂关天下登临之口』; 刘熙载认为『足抵少陵《秋兴》八首』。 额外的称赞都是多余。 3.谁知道唐诗中的轶闻趣事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 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穿恭扁枷壮磺憋委铂莲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 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 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 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4.求在背诵唐诗中的感想想法等,800字,高一水平,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 先理解作者的背景,因为古时候的人写诗大部分与他的工作,身份与当时所处的生活处境有关,再了解诗所要表达的感情,是被贬了,还是升官了,还是有遇到那个美女想抒发下心境了,还可能是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政治弊端,比如皇帝的不作为,沉迷酒色,高官的贪污。这个了解后呢?还需要古代人写诗的语法习惯,我觉得呢?古人的写的简单明了,不说废话,买一本古文字解释的书,先理解诗词里面的生僻字的解释(古文往往一字有多个解释,这与今天的词是一样的,寻找最适合的,结合诗词的内容)在理解意思后呢。哈哈你就自然而然的会背诵这首诗了。这时候呢,你对这首诗也有的全方面的了解与掌握。OK。一举两得。 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没有捷径,需要刻苦与努力。谢谢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仿写此古诗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仿写作文400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我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爸爸、妈妈和我一同去登山 。次日清晨,我们一家就开始爬尖峰山但缺少二老。哎,好思念姥姥姥爷。刚到一半,我们就累得直喘气,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我是不安分的,听着耳畔松涛阵阵,看漫山红叶缤纷,还不忘在林中搜寻一闪而过的小松鼠。最吸引我的是路边的野花。话说“路边的野花你别采”,怎么能不采呢?山花烂漫,鲜艳夺目,点缀在绿草丛中,那么招人喜爱。 我像鸟儿一样,追着蝴蝶雀跃,一不留神,就采了一大把。分了送给妈妈,她们都很高兴,抱在怀里爱不释手。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途中遇到不少登山的人。我突然记起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风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体现。 “哇!好美的山哦!”我就回想起我小时候随家人爬了无数次的山,但每次爬山都是姥姥姥爷背我爬的。但我现在在他乡,我猜姥姥姥爷腿脚不利落了,不再是可以背着我上山的体魄了,妈妈爸爸的额头也爬上了皱纹。我的成长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我好幸福。成长是个过程,我愿我的成长如爬山一样,有时可以停下脚步,陪伴家人歇息片刻,欣赏路边无限风景,采撷鲜花装点他们的容颜,他们的梦。 山景无限,秋景旖旎,九月九日重阳节去登山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九九重阳是个登高望远的节日,也是老年人的节日。周末,我真希望和爸爸、妈妈一同回老家去陪姥姥姥爷。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锻炼身体。随着人们对重阳节的重视,已经博得了大多数老年人的亲睐。最后我祝老爷爷老奶奶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