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写作要点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 (1) 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意: 注释: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 3、括号《 》,变格时宜平可仄:《平》;4、括号《 》变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变格句型,尊重《 》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 七律 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十”入声字 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 三、律诗个别句子的变通和拗救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在必提出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 2.古诗的基本要求有什么1、押韵 押韵,是指每首诗的2468句,或者12468句的末尾一个字要用同一韵部的字。写格律诗通常用平水韵。首句入韵式,即第一句末尾字押韵;首句不入韵式,即第一句的末尾字不押韵。 2、把握三个字:替,对,粘 替,每句诗中的246位置的字,平仄交替。对,是指上下两分句中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对。粘, 上下两联之间的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3、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律诗共八句,四联,通常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的也称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其中的颔联、颈联,也就是34句,56句。这两联要求对仗。 4、忌三平尾,三仄尾 每句诗结尾的三个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 5、起承转合的结构 把握以上前五点,你写的律诗或者绝句,才可以基本算作格律诗。绝句虽然只有四句,但基本规则也如此。 扩展资料: 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介绍: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古诗 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3.写好诗的要素我的就是最佳答案了。 我很自信吧。首先就要自信。 写诗是主观的浪漫的活动,让人给你布置作业,你干脆就不要写了。 现在中国,真正会写近体诗的,很少。因为大多辞藻平庸,没有美感。 但是也有很会写的。建议去红袖添香网站,看看龙孤独等才女们写的。她们都是很会写古体诗的女孩儿。 想把诗写好,我认为关键是有一颗诗人的心。 这颗心,你有没有,你自己可以知道。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李贺日日苦吟。 李白见月色而生情,李绅见农人而写下“谁知盘中餐”的千古名句。 诗人要有诗人的情怀啊! 我个人的近体诗观点,比较接受白居易的理论: 他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1.根情:要本着发自内心的深沉情感,而不要拿出酸秀才卖弄文辞的做派。 2.然后注意措辞的优美,很多现代词不能写到诗里,比如高楼、大厦、汽车,这些与近体诗不搭调。另外,浅白的词汇也不要用,好比什么祖国、繁荣这一类的。因为近体诗讲求文辞的古雅。 3.华声:就是格律优美,你懂格律,这点就没问题。 4.实意:这点很关键。不要为了写诗而刻意去吟花弄月,而要赋予你的诗歌以思想内涵。 另外,与其拜现在人为诗,不如直接拜大师为师。 建议学唐诗的李白、王维、杜甫。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的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他们的,也要看。不要学宋诗明诗,学不出来。 想想,李白他们当你老师,还能有错吗 加油。很高兴见到想写诗的人。那本身是一种浪漫的生活体验,会使你或得与众不同的优雅心境。 这里贴一首我的诗,虽然不是近体,但我个人还算满意,就贴这首了。是我一个台湾妹妹去采草莓,我看了她的照片,为她写的。 我的用韵不追求古代诗韵,若你比较讲究韵脚,别见怪就是。 采莓行 徐徐婉风吹水南,时节尚远三月三。 晓晴似春云散后,午旷隆冬日犹寒。 桃园野外莓正香,少女游郊采莓忙。 白衣仿佛仙宫女,朱巾明艳抵冰霜。 才将玉手裁鲜果,即垂芳丝到聪旁。 起身犹自倾如柳,挽筐含悦娇未央。 莫非杨家初长成,抑是若耶溪畔生? 一种风情遮不住,荷花羞影月难争。 日中采久体微热,手纾脖巾幽兰麝。 秀发偏飘枕流光,妩睫低合压双澈。 姨母怜看羡青春,才子蓦逢耽丽色。 正是韶龄美华颜,岂教田间空落漠。 信手凭摘浑不知,渐渐臂筐倍觉持。 欲引纤指数莓粒,还拈红果若即食。 悬莓仰面启樱口,笑若桃花灿枝头。 敛容静立停微步,莓叶波牵陈王愁。 圃外才子恰行至,芳颜一睹止长游。 曾在洛川西岸住,寸心从此恋夷州。 当时回首叹伶俜,归来倩影愈梦萦。 想唯笔墨传此意,为汝翻成采莓行。 4.古诗文赏析答案应包含的要素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阅读时,须以着眼于全篇的目光,认真通读全文,从宏观上驾驭诗文,并从整体出发,抓住诗文中的基本要素,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笔下人物所持的态度。 2.锁定范围,准确摘取。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选出最有用的信息。 3.调动积累,综合推理。这一类问题的答案,在原材料中没有明确出现,可以通过分析,推断出来。但是原材料中的语句可能是不够全面的,仅凭这些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需要考生既要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进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看看是否有字数限制,是谈感悟还是描述画面或者补充事例,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作者感情,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理想报复。 6,写作手法。重点词,诗眼,名句以及个别字词好在那里。 7,思想境界。诗文意境,即淡泊名利,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 5.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的艺术特点: 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和乐府传统,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宋体风格;不仅继承了上一代五七字古诗,而且发展成了长篇叙事巨作;不仅扩大了五七字的使用,而且创造了现代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诗歌。 现代风格诗歌是当时一种新的风格诗歌。其创作与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将中国古代诗歌的音节和谐、字词精炼的艺术特征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找到了最具代表性的古抒情诗形式,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现代风格诗歌中的韵律诗由于其严格的韵律限制,很容易使诗歌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作和发展,这是其长处带来的巨大缺陷。 扩展资料: 唐诗的兴盛的原因: 1、唐代社会解决了其发展中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在一些政治经济变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官家政治闭关锁国的局面基本结束,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思想,开阔了人们创作形式诗的视野,这是一种文化生活,为诗歌艺术提供了活水之源。 2、由于经济的普遍改善,文学的繁荣得到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3、前一代文学的积淀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为唐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是其先辈的文化遗产。只有弘扬和弘扬伟大,才能融入他人的长处,除旧除新,把中国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4、唐代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包括诗歌和赋,皇帝也喜爱诗歌,这必然导致了重视诗歌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6.唐诗的种类一、从表达功能角度分类从表当功能角度,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语言艺术的表达,有四种基本手法: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无论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剧本,都是如此,其区别,在于采用哪种手法为主。 从诗歌看,叙事诗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很少使用抒情和议论,而一旦使用了抒情和议论,则必然是高潮或者点睛。构思叙事诗,应当先采用小说创作的思维方式,把故事情节、结构安排好,然后才是语言、句子、声韵问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用五古。汉代的叙事诗,都是五古,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羽林郎》、《董娇娆》等等;七古的也有,但少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吴伟业的《圆圆曲》,等等,杂言的更少,如北朝民歌《木兰诗》。 少数民族的诗歌作品,往往有不少叙事诗,如《创世纪》、《逃婚调》。外国的叙事诗也有不少名作,最知名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有人说,现代人用古风写现代生活没有出路。晚清黄遵宪是当是倡导世界革命的旗手,可惜当是民族危亡,没有条件凝聚更多人一路探讨。 但是,黄遵宪的理论是成立的,他本人的作品也是非常出色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诗歌的遗产,以抒情诗为主。抒情诗,写景言情言志,一般都很短小,长的不多。 一般用事不叙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根本没有故事情节,其表现的形象画面,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一组没有情节联系的。写景写环境写故事,都是为了烘托思想感情的。 有描写,但不成系统,往往跳跃。至于议论,一般不用,即使用,也一定是起点睛作用的。 二、从题材类别角度分类我国古代很多诗人的别集,或者多家诗人的选集,往往按照题材分类,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为学习作诗的人从选题方面模仿提供参考方便。用这种方法分类,主要包括:边塞诗,或者用更广泛的概念,军事诗,兴盛于盛唐,著名的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等,其风格特点是豪迈雄壮,表现为儒家入世思想好建功立业的情怀,充满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我们从《诗经》也可以找到源头:《邶风 击鼓》、《秦风 无衣》,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也是,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隋朝卢思道的《从军行》更是开盛唐边塞诗先声。但是,名作最多、影响最广泛、深远的,还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作品。 山水诗,最早的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是六朝的谢灵运,称老谢、谢康乐,史称山水诗之父。但总的还不够成熟,被指为“有句无篇”,他的后人谢朓,在他的基础上有发展,被成为小谢。 李白特别推崇谢朓,尤其喜爱他的“落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称谢公、谢宣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也相当著名,但总成就不及边塞,而且,山水不及田园。山水诗的风格开阔飘逸,往往表现道家出世思想。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都有很多名作。田园诗,最早大量写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田园诗往往伴随隐逸的主题思想,其风格往往淡薄超脱,往往表现佛家空灵情调。田园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 咏史诗和怀古诗,最早专门以咏史为体裁写得比较多的诗人是颜延之,但是他的作品思想成就不高。唐代以咏史怀古为主题作品多、影响大的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 以后各朝代逐渐增多,成为很热门的题材,经久不衰,也有不少精品。闺怨诗,闺怨诗是战争题材、山水题材、宦游题材、商旅题材、宫廷题材的侧面反映。 战争使少年夫妇长期离别,青壮年女子独守空房,苦不堪言。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四处奔走,长期离家,违背了人性。 科举制度中,为了追求功名,男子外出结交、应试,妻子只好在家独守。皇帝的后庭制度,“后宫佳丽三千人”能够被皇帝宠幸的寥寥无几,多数老死宫中。 这些妇女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不到起码的满足,没有幸福可言。虽然她们多数谨守闺范,但内心情感可想而知。 诗人们观察感悟到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从六朝以后,这种题材的作品始终占有不可忽视的数量。 在乐府诗和词中更多。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以物寓情、借物托志、状物喻理。 咏物诗多用绝句。哲理诗,哲理诗是借题发挥,着眼在阐明某种道理。 爱情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正统诗歌创作中爱情诗很少,古风、近体诗很少涉足。诗经《周南 关雎》等,在当是占有不算少的比例,南朝民歌中也比较多。 晚唐李商隐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无题》,是含蓄曲折的爱情诗。词兴起后,爱情成了热门主题,婉约派作品很多都是写爱情的。 悼亡诗,狭义的悼亡诗,起自潘岳,是专指悼念亡妻的。其实生死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诗歌中一定会反应。 乐府诗中的《梁甫》、《蒿里》等都是专门反映追悼死者、感悟生死的。游仙诗,游仙诗,是记梦的,诗人记述梦中神游仙境的感悟。 最早的游仙诗,起自郭璞。最著名的游仙诗,是李白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咏怀诗,咏怀诗是专门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往往是组诗、联章。最早大量创作咏怀诗的是阮籍。 三、从格律规则角度分类诗歌体裁划分的大概念,可以从两极来考虑: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及中间存在的过渡。 7.关于唐诗的资料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分期】 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也是初唐有名的诗人。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代表边塞诗派。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诗人称号】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 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诗家天子 (另一种说法--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佛--王维: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 诗魔--白居易:其作诗非常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称“诗魔”。 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自称“五言长城”。 诗鬼--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诗雄-岑参 七律圣手--李商隐 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派别】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 、五绝、五律。代表作:王维:《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李益:《从军北征》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意》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