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俞陛云《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译文:民国俞陛云(人名)说《宋代词选释》:花开花落絮飞,每易伤春,这只是作旷达语。 下阙满墙内外的人,关你什么事,大概偶然听到秋千笑语,发这妙想,多情而实际上没有感情,就是色就是空,他有觉悟吗?这是他对苏轼一首词评价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名家评论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 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王运《湘绮楼评词》: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民国·俞陛云《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2.宋词选有哪些文章无名氏《满江红》宋词鉴赏 (3891) 无名氏《九张机》宋词鉴赏 (2191) 无名氏《采桑子》宋词鉴赏 (1627) 无名氏《凤栖梧》宋词鉴赏 (1453) 无名氏《长相思》宋词鉴赏 (2455) 无名氏《鱼游春水》宋词鉴赏 (1175) 无名氏《九张机》宋词鉴赏 (2519) 刘将孙《沁园春》宋词鉴赏 (1246) 张熙妻《菩萨蛮》宋词鉴赏 (1269) 章文虎妻《临江仙》宋词鉴赏 (876) 周氏《瑞鹤仙》宋词鉴赏 (711) 张炎《渡江云》宋词鉴赏 (732) 张炎《疏影》宋词鉴赏 (865) 张炎《解连环》宋词鉴赏 (922) 陈德武《水龙吟》宋词鉴赏 (1087) 刘氏《沁园春》宋词鉴赏 (903) 蒋捷《梅花引》宋词鉴赏 (1342) 蒋捷《燕归梁》宋词鉴赏 (810) 蒋捷《女冠子》宋词鉴赏 (807) 蒋捷《贺新郎》宋词鉴赏 (914) 蒋捷《贺新郎》宋词鉴赏 (676) 蒋捷《贺新郎》宋词鉴赏 (763) 吕同老《水龙吟》宋词鉴赏 (769) 王易简《天香》宋词鉴赏 (605) 徐君宝妻《满庭芳》宋词鉴赏 (733) 醴陵士人《一剪梅》宋词鉴赏 (1244) 梁栋《念奴娇》宋词鉴赏 (1119) 黄公绍《青玉案》宋词鉴赏 (963) 周密《四字令》宋词鉴赏 (623) 周密《高阳台》宋词鉴赏 (568) 周密《法曲献仙音》宋词鉴赏 (473) 周密《一萼红》宋词鉴赏 (532) 周密《夷则商国香慢》宋词鉴赏 (433) 周密《玉漏迟》宋词鉴赏 (464) 周密《齐天乐》宋词鉴赏 (609) 周密《水龙吟》宋词鉴赏 (847) 周密《曲游春》宋词鉴赏 (563) 周密《玉京秋》宋词鉴赏 (663) 周密《瑶花》宋词鉴赏 (635) 周密《花犯》宋词鉴赏 (545) 周密《木兰花慢》宋词鉴赏 (734) 孙居敬《好事近》宋词鉴赏 (495) 刘辰翁《西江月》宋词鉴赏 (1090) 刘辰翁《忆秦娥》宋词鉴赏 (729) 刘辰翁《摸鱼儿》宋词鉴赏 (840) 刘辰翁《永遇乐》宋词鉴赏 (761) 刘辰翁《兰陵王》宋词鉴赏 (650) 刘辰翁《柳梢青》宋词鉴赏 (924) 江开《商妇怨》宋词鉴赏 (691) 3.宋词选有哪些文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多情炼宋词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踏莎行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 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 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 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有相思无尽处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树头花艳杂娇云,树底人家朱户。北楼闲上,疏帘高卷,直见街南树。 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 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生查子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纱窗,说与人人道。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温庭筠[唐]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望江南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张先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莫把幺弦拨。 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月落红应满径。青门引 春思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陈亮水龙吟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 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4.宋词选>读书笔记永遇乐 苏 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简析 词人莅临徐州,宿于唐代名妓关盼盼的燕子楼。是夜,明月皎洁如霜,好风清凉如水,此为大景,以静衬托夜之深。鱼跳曲港,露泻圆荷,此为小景,以动反衬夜之静。如此静夜,自能梦遇佳人。然三更鼓响,一片叶落,忽然惊醒,于是怅然若失,起而寻梦上征融情入景,若梦若醒,亦真亦幻,给人以惝恍迷离之感。下片由人亡楼空,直抒感慨,把故园之思,今昔这感、人生如梦之叹,打成一片。他从自己今日凭吊燕子楼,推想到他日后人又将凭吊自己所建的黄楼,一种人生须臾、荣枯无常的感慨袭上心头,使他深有"古今如梦,何尝梦觉"之慨。看来,这燕子楼的一梦,也不特是艳遇而已,更暴光坡心境的一次澄化。 5.宋词一共多少首宋词跟唐诗一样,太多了,那时一个时代的代表,人人喜欢,所以所流传的词也就很多,买本《宋词三百首》平装本的也就几块钱,买宋词选也行,都不是很贵 要是全集就很贵了,和全唐诗是一样的,不是一本,而是很厚的好几本,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见过,不过没必要买全集的,因为什么东西都是有好坏之分的,宋词中能广为流传的就是合乎标准,是不错的,那些很少见的就没必要去看,如果是做研究,倒是可以 可以买个宋词选,放心一般的宋词都有这些有名的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李煜,苏轼,欧阳修等等,肯定会有的。 6.宋词选怎么样词律——词的起源 词是诗的发展,是以诗为基础而演变形成的,同时又与音乐有紧密联系。 这种联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先有诗而后制成配乐,音乐要较多地照顾诗歌的形式特点;二是先有音乐曲谱而后有诗,则诗歌就必须适应音乐曲调的要求。如《诗经》中的诗,是配雅乐的歌词;汉魏乐府诗是配清乐的歌词;而“词”却是配燕乐的歌词。 所谓“燕乐”,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乃是在北周以前从印度中亚细亚经新疆、甘肃而传入中原一带的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新兴音乐。这种从西域传来的音乐,到了隋唐时代便普遍流行起来。 因它常被用在宴会上,故称为“燕乐”(燕与宴通)。由于胡乐的旋律相当复杂,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只能与一部分乐曲相配,对于那些大量结构参差的乐曲,就很难相配,只能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而且它一开始就是齐言和杂言同时发展的。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词,既然是和燕乐相配的歌词,那它的准确名称就应当叫“曲子词”。“曲子”是指音乐部分,“词”是指文辞部分,这二者是不可分的。 清刘熙载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艺概》),故“曲子词”这个名称,清楚地说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 中唐以后,词的创作逐渐定型。 当词谱还存在的时候,作者写一首词,必须先创制或选用一个词谱(即歌谱),然后按照它对声韵的要求去配词,这样创作出来的歌词才能协合音律,才可歌唱。所以写词又叫做填词,或叫做倚声。 宋代以后,那些与词相配的乐谱逐步亡佚,后人作词。就不能再按谱填词,,而是按唐宋人的词来填词;即是说把词作为跟音乐完全脱离的一种旧体格律诗看待,把词律化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故词律与诗律一样,只涉及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 词律二——词的分类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一、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规定:“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或可分为小令、慢词。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一书中,主张把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六十二字以内的小令……第二类是六十三字以外的'慢词'”。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二、词的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又因分段关系,还有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叫做片或阕。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休止而非全曲终了,正跟现代歌曲唱一次、两次合为一曲的情形一样。 曲终叫做阕。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 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1、单调 不分段的词即为单调,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 2、双调 分为前后两阕(或上下片)的词即为双调。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字数不同的如《菩萨蛮》,平仄不同的如《浣溪沙》。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 3、三叠 三叠就是三阕,不多见。 如《瑞龙吟》、《兰陵王》。如前两叠短,句法又完全相同,好象是第三叠的双头者,又叫做“双拽头”。 4、四叠 四叠即分为四段。四叠只有《莺啼序》、《胜州令》(215字)两调。 词律三——词牌的来源 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别名,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以下几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渔歌子》,本为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巫山神女故事之歌题;《竹枝词》即来源于巴楚民歌《竹枝曲》(或《竹枝歌》)。而《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