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韵谱

1.诗词格律;平仄谱

《平仄用韵歌》 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

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① 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

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

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

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

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 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五言绝句律谱歌》 首句双仄双平仄,二句双平双仄平。 三句三平又两仄,四句三仄又两平。

倘若想写平起式,两联颠倒成自然。 两体首句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其他体式诗谱歌》 要得七绝谱简单,五绝句头两字添。 平添仄来仄添平,五绝既把七绝边。

五律七律谱不难,绝句诗谱重一变。 首句不韵平仄起,各自重复诗谱现。

两体句首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倘若要押仄声韵,倒一倒三位置颠。

《押仄韵律谱歌》 绝句若把平仄押,四三二一倒排法。 原来一二三四序,四三二一来变化。

首句若把仄韵押,倒一倒三换换也。 律诗若把仄韵押,仍然可按排序法。

八一呼唤二变三,四五六七字交叉。 若嫌上法不好记,末字倒三换位置。

*注:以上歌诀中的数字,皆为每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数。 补充:①当防连三平,这里颇有争议,在标准诗谱中,有连三平现象是存在的,有网友指出,连三平应是指在句末不得出现,称三平尾,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三仄尾。

格律诗的产生,是为了使得音韵更美,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我不提倡因律而害意。 ——————自刘茂芳先生《诗词格律集成》。

2.声韵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要详细回答并举例说明,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们只能删繁就简来进行讨论。 不久前,我曾经跟一些网友探讨过“古体诗”与“近体诗”以及词的区别。

在那道题目中,我阐明:按我的理解,“古诗”指的是“古体诗”,而与“古体诗”相对应的是“近体诗”而不是“诗词”,因为只有“古体诗”与“近体诗”才具可比性,才谈得上它们之间的区别。 然而,对于本题,我想应该有新的理解,即这里的“古诗词”应该是指旧体诗词,相对于现代新诗而言。

为什么?因为本题所涉及的是“声韵”(一般称为“诗韵”和“词韵”,而“声韵”是语言学中专门研究语音结构和语音演变的分支学科,或称为“音韵学”),只有“现代新诗”才越来越自由了,甚至连最起码的押韵都被忽略了;旧体诗词都讲究押韵,连不受格律限制或者说还没有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古风)都讲究押韵,不过相对比较随意,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罢了(但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 旧体诗词的韵包括诗韵和词韵。

在弄清了题意之后,我们先讨论诗韵。 《广韵》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韵书,它是根据《唐韵》而来的。

《广韵》有206韵,到了《平水韵》演变为106韵。已知清代人写诗一般查阅《诗韵集成》和《诗韵合璧》等韵书,也是106韵。

这说明唐宋以至清代诗人的用韵规范。 根据《唐韵》、《广韵》之后的经典韵书,诗韵共有106个,包括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绝句一般只用平声韵,仄韵律诗比较罕见。所以,我们只简要介绍平声韵。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尧,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诗韵也随之而发展变化。

元代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反映了唐宋以后的这些变化。《 中原音韵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 韵谱分为19韵。

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 》 ,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 、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元代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韵谱中的19韵如下: 一东钟,二江阳,三支思,四齐微,五鱼模,六皆来,七真文,八寒山,九桓欢,十先天,十一萧豪,十二歌戈,十三家麻,十四车遮,十五庚青,十六尤侯,十七监咸,十八廉纤,十九侵寻。

再讨论词韵。 词韵有平有仄,特别是不少词谱规定用入声韵。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由于内容过多,篇幅过大,其中平上去声十四部与诗韵基本相同,因此恕不重复,仅列举“入声五部”如下: 一屋沃;二觉药;三质物锡职辑;四月黠曷屑叶;五合洽。

最后探讨现代诗韵。 上述已经探讨了《广韵》至《中原音韵》的发展概况。

自清代以来,有过一些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在近代韵书及其韵部体系中,以民间形成的“十三辙”比较科学: 一发花,二梭波,三乜斜,四姑苏,五衣期,六怀来,七灰堆,八遥迢,九由求,十言前,十一人辰,十二江阳,十三中东。

秦似根据“十三辙”编著了《现代诗韵》,归纳为十三部: 一花部,二歌部,三些部,四姑部,五衣部(包括衣韵、居韵),六开部,七飞部,八高部,九收部,十山部(包括山韵、天韵),十一根部,十二方部,十三东部(包括东韵、声韵)。 由此看来,现代诗韵和词韵与旧体诗词的韵之间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语音的变化,以及由繁杂到简明。

我们写诗填词,依照《现代诗韵》十三部即可。入声韵必须查对,但很多地方方言中保留了入声,可节省不少功夫。

3.求七律诗平仄格律带韵的谱没格律韵没法填,望藏者给予谢谢

五言绝句 顺粘格(正格)(首句有押韵)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注释 (一)五绝言平仄声之第一、三字可不论,第二、四字应分明。

但第二字平声、第四字仄声者,第一字必用平,不可用仄。如第二字仄声,第四字平声,则第一字平仄声皆可用。

简而言之,平平应有两字相连盖不可犯有孤平故也。 (二)作诗应合乎出题主旨,题意并符合人、时、地、空为宜。

七言绝句顺粘格(正格)(首句押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顺粘格(正格)(首句无押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正格(首句末字有入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偏格(首句末字不入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可参参考资料 一首诗只要用同一部就行。

4.诗词谱曲(现成)

常用词谱 说明: - 表平声,| 表仄声,+ 表可平可仄。

由粤青古诗会会长选摘。 十六字令 又名《苍梧谣》、《归字谣》。

十六字,三平韵。 -(韵) + | - - | | -(韵) - - |(句) + | | - -(韵) 例: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蔡伸 忆江南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宋人多用双调。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韵) 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忆王孙 单调小令,又名《豆叶黄》《阑干万里心》。三十一字。

五平韵。 + - + | | - -(韵)+ | - - + | -(韵)+ | - - | | -(韵)| - -(韵)+ | - - + | -(韵) 例: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李重元 如梦令 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 | + - - |(韵) + | + - - |(韵) + | | - -(句) + | | - - |(韵) - |(韵) - |(叠) + | | - - |(韵) 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相见欢 又名《秋夜月》、《上西楼》《乌夜啼》,三十六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过片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

+ - + | - -(平韵) | - -(叶平) + | + - - | | - -(叶平) + + |(仄韵) + - |(叶仄) | - -(归平韵) + | + - - | |- -(叶平) 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长相思 又名《双红豆》,三十六字,前后片各三平韵,一叠韵。 + + -(韵) + + -(叠后二字) + | - - + | -(韵) + - + | -(韵) + + -(韵) + + -(叠后二字) + | - - + | -(韵) + - + | -(韵) 例: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生查子 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多抒怨抑之情。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韵) + - + | -(句)+ | - - |(韵)+ | | - -(句)+ | - - |(韵) 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 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 | - -(韵) + - + | | - -(韵)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 菩萨蛮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小令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情调由尽促转低沉。 + | +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 -(换平韵) + - - | -(叶平) + - - | |(再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三换平韵) + - - | -(叶平) 例: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卜算子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 | | - -(句) + | - - |(韵) + | - - | | -(句) + | - - |(韵) 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添字格两平韵,一叠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 -(韵) + - + | - - |(句) + | - -(韵) + | - -(韵) + | - - + | -(韵) 例: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 减字木兰花 又名《减兰》,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 + - + |(仄韵) + | + - - | |(叶仄) + | - -(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 |(再换仄韵) + | + - - | |(叶仄) + | - -(三换平韵) + | - - + | -(叶平) 例: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贞 诉衷情 双调四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 + - + | | - -(韵)+ | | - -(韵)+ - + | - -(句)+ | |(豆)| - -(韵) - | |(句)| - -(韵)| - -(韵)| - - |(句)| | - -(句)+ | - -(韵) 例: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欧阳修 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四十六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一叠韵,以入声为宜。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 - + | - - |(韵) + - + | - - |(韵) - - |(叠) + - + |(句) | - - |(韵) 例: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 清平乐 又名《忆梦月》、《醉东风》。

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叶仄) +| + - + |(叶仄) + - + | - -(换平韵) + - + | - -(叶平) + |。

5.求七律诗平仄格律带韵的谱

五言绝句 顺粘格(正格)(首句有押韵)

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注释

(一)五绝言平仄声之第一、三字可不论,第二、四字应分明。

但第二字平声、第四字仄声者,第一字必用平,不可用仄。如第二字仄声,第四字平声,则第一字平仄声皆可用。简而言之,平平应有两字相连盖不可犯有孤平故也。

(二)作诗应合乎出题主旨,题意并符合人、时、地、空为宜。

七言绝句顺粘格(正格)(首句押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顺粘格(正格)(首句无押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偏格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正格(首句末字有入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偏格(首句末字不入韵)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可参参考资料

一首诗只要用同一部就行

6.求诗歌韵表

诗韵韵目表上平声⑤:一东,二冬(锺),三江,四支(脂之),五微,六鱼,七虞(模),八齐,九佳(皆),十灰(咍),十一真(谆臻),十二文(殷⑥),十三元(魂痕),十四寒(桓),十五删(山)。

下平声:一先(仙),二萧(宵),三肴,四豪,五歌(戈),六麻,七阳(唐),八庚(耕清),九青,十蒸(登),十一尤(侯幽),十二侵,十三覃(谈),十四盐(添),十五咸(衔严凡)。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旨止),五尾,六语,七麌(姥),八荠,九蟹(骇),十贿(海),十一轸(准),十二吻,十三阮(混很),十四旱(缓),十五潸(产),十六铣(狝),十七筱(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果),二十一马,二十二养(荡),二十三梗(耿静),二十四迥(拯等⑦),二十五有(厚黝),二十六寝,二十七感(敢),二十八琰(忝俨),二十九豏(槛范)。

去声:一送,二宋(用),三绛,四置(至志),五未,六御,七遇(暮),八霁(祭),九泰,十卦(怪夬),十一队(代废),十二震(稕),十三问(焮),十四愿(慁恨),十五翰(换),十六谏(裥),十七霰(线),十八啸(笑),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宕),二十四映⑧(诤劲),二十五径(证嶝),二十六宥(候幼),二十七沁,二十八勘(阚),二十九艳(酽),三十陷(梵)。 入声:一屋,二沃(烛),三觉,四质(术栉),五物(迄),六月(没),七曷(末),八黠(鎋),九屑(薛),十药(铎),十一陌(麦昔),十二钖,十三职(德),十四缉,十五合(盍),十六叶(帖),十七洽(狎业乏)。

任意一个字,只要我们先从《辞源》中查到它所在的《广韵》韵目,再用这个韵目来对照上表,就可以知道它在《平水韵》的哪一韵了。比如“南”字,我们先在《辞源》“十部七画”下查到“南,nán,那含切,平.覃韵,泥”,其中的“平”指“平声”,“覃韵”是《广韵》韵目。

知道了“南”字在《广韵》平声覃韵以后,我们再到上表的平声一类(包括上平和下平)去查“覃”字,就可得知最初要查的“南”属于《平水韵》的“下平声十三覃”了。又如“二”字,在《辞源》中查得为《广韵》去声至韵,再对照上表的“四置(至志)”,于是得知《广韵》的至韵属《平水韵》的置韵,那么“二”字也就是“去声四置”韵了。

7.古诗韵律有哪些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

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8.诗词的韵是怎样的

通俗的讲,就是让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先想好第一句,比如韵脚是ou,然后用所有的声母来拼,得到秋,愁,秀,眸。

把想到的都记下来,慢慢写.实在不行再换韵.写多了就好了.方文山和林夕的歌词特压韵如果讲的专业一点呢,就是。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二、五言和七言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唐]王维《观 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注:疾,入声。

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唐〕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啄、足、白,入声。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2、。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