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送王论唐诗

1.古诗鉴赏题 临江仙·送王缄

1.“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

2.“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3.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这明明就是词嘛!)

2.赠汪论古诗中字词是什么意思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3.送裴图南古诗的意思

送裴图南》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籍贯有山西太原和陕西西安(京兆)两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没有本诗释义。

4.古诗<<送王四十五归东部>>的画面描写

这是一首送别诗。

生离死别,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别之诗大多消沉凄苦,字句显得沉闷。

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摆脱了这种传统的写法,成为送别诗中的名篇,徐铉的这首送别诗,虽不及王勃诗那样有名,但也别开生面,有其独到之处。 “王四十五”未知其名,“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

“东都”指江都府(今江苏扬州)。五代南唐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称西都,遂把五代吴的旧都江都府称为东都。

诗的首联扣题,写送别,先写送别时的形势。当时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区正战乱不绝。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后,先后用兵攻破荆南、湖南、后蜀、南汉等,进行着统一全国的战争,诗中“海内兵方起”即指此而言。朋友相别,离愁别绪,本来就够凄苦的了,又值兵乱不绝,更令人焦心。

这“海内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带出下句“泪易垂”之意。颔联归结到王四十五身上,并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负米”事见《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后来就把“负米”用作孝养父母的故实。

王四十三离开相对安定的地区,不辞艰险,回家尽孝。怜,即爱的意思。

下句作一转折:“当此落英缤纷之时,我们二人正应把臂同行,赏花饮酒,你要回家尽孝,我只得在此送别,只可惜辜负了春光。”“无可奈何花落去”,惜别之情更见凄婉。

送别的气氛,与王四十五的情谊,至此已抒写得淋漓尽致了。于是颈联语气一转,由伤离而劝慰。

“想忆”指别后思念。“后期”,指后会之期。

诗人另有一首《七夕应令》诗说:“斗柄易倾离恨促,河流不尽后期长”。“后期”亦同此义。

这句是说,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末联“殷勤”,是情意恳切的意思。

“折柳”相赠,则是古代朋友相别时的习惯,以后就成了送别的代称。《三辅黄图·桥》即记“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唐代权德舆《送陆太祝》诗亦有“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之句。这一联是说: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

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说“此是向南枝”。这样,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抒写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并不一味消沉。诗的语言也平易朴实,颇能感人。

在送别诗中,是一首上乘之作。[1]。

5.李白诗赠王判官的诗意

这是诗人的酬人之作,诗中抒写了朋友间浓厚的情谊,也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慨。

【译文】自从离别黄鹤楼以后,我就一直在淮海一带闲游。我们各自像飘零的落叶,纷纷散入洞庭水流。

中年时期都不相见,我步履蹭蹬游遍吴越。我时时思念你,不信,你就去问天台山绿萝间的明月。

会稽风月无限好,绕着剡溪回来。云山从海上涌出,人物仿佛从镜中走来。

一去浙江北面,十年醉迷楚台。荆门醉倒屈原宋玉,梁苑倾酒有邹阳枚乘。

他们都苦笑我夸大怪诞,知音在哪里呢?大盗们割据鸿沟,如风扫秋叶一样横行天下。吾不是济世安民之辈,暂且隐居在庐山屏风叠。

常常在深夜遥望天空,想念你,想见你。明朝我将拂衣而去,永远与海鸥为群,远离人间。

6.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全文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全诗赏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次句继写送行者。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诗的后半是抒情。采用比物手法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3、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李白来访所作。

4、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7.古诗《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

送沈子福归江东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别之作意韵悠长,风神摇曳,绵邈蕴藉。此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无处不到。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间友情,亦颇宜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等,虽手法相同,然情味凄苦有异。顾可久曰:"(首二句)别景寥落,情殊怅然。(末二句)相送之情随春色所之,何其浓至清新"(《唐诗直解》)。《唐绝诗钞注略》:"妙摄入'送'字,以行送且以神送,且到处相随,遂写得淋漓尽致。"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