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宋词之旅>>的读后感一盏秋灯夜读书 徐鲁的读书随笔集《书房斜阳》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去年早春时节就已洒落在我的案头了,斜晖虽然脉脉,却来不及细赏,因为当时正在撰写《高歌低咏———宋词之旅》一书,这一旅程山遥水远,清景无限,我不能即刻拍马从宋朝赶回当代。直到千山木落的深秋,我一灯独拥,连续几夜和徐鲁作纸上之谈。等到执笔写这篇读后感时,却已是晚来天欲雪的冬日了。 这本《书房斜阳》是徐鲁的第五本读书随笔文集。此前他已出版过《剑桥的书香》、《恋曲与挽歌》、《同有一个月亮》和《黄叶村读书记》。这五本书,均是他绿叶满枝的生命之树在90年代结出的果实。他本来是一位诗人,后来又热衷于散文创作,在钱潮动地欲浪拍天的红尘俗世,他亲诗神而疏财神,近书市而远股市,独守四壁图书,向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家作品朝香,他的读书随笔就是他的心香袅袅,流溢的是诗与散文融合的芬芳。 诗,讲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要求创作主体的释放与张扬。读书随笔所抒写的对象虽说是客观外在的作家作品,但也忌讳写得无动于衷,呆板枯燥,毫无个性与文采,如同面目大同小异的说明书与导游词,这种读书随笔文字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很难引发读者阅览的兴味,更遑论审美的愉悦了,徐鲁大约乃书生本色是诗人之故,或者是出于一种自觉的写作追求,他的读书随笔中总是有他自己生命的投入与体验,理性的思索与感悟,时时处处都贯注他的自我生命的回忆、梦想、激情、理性与人格精神。王力的《汉语诗律学》和《王力文集》,使他回首大学时代的前尘往事,“重新记起了往昔的旧梦,返回了那温暖的汉语与回忆之乡”,中学时代读过一本对自己影响深切的长篇小说,20多年后竟然与作者不期而遇,旧迹新踪,自然饶多感慨,“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用心写成的,她是那种以整个生命去热爱写作的人”,这是徐鲁对他人的感受,其中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写照?至少是自许与自励?在副题为“贾宝泉和他的散文世界”的《人间牵挂与文化关怀》一文中,徐鲁写道:“是谁说过,文学到了今天,它最后的竞争将既不是数量更不是技巧上的竞争了。它惟一的、最后的竞争,只应该是作家的道德操守和人格之美的竞争我十分赞成这一说法。”在价值颠倒秩序混乱的今日,徐鲁所投的这一赞成票,自有其在人格天平上的沉甸甸的分量。文坛耆宿徐迟之于晚辈作家徐鲁,可谓平生风义兼师友,此书第二辑“默默者存”中的10篇文章,写的都是徐迟其人其书,“徐迟先生的离去,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有如星陨,而对于我个人则近于天崩”,他的重读与评价,在理性的思考之中,自然会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个性风采。读书随笔属于文学的门第,散文的家族,除了个性的张扬,也何妨追求文采的飞扬?当前有些此类文章,不仅千人一面,而且质木无文,令人望之生厌,读之无味。徐鲁深知言而不文,行之不远,他的读书随笔写得文采斐然,使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读者一见钟情。“‘荒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并用各自生命的鞘翅,为他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为昆虫的一生———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他们舍弃了激情之舟而登上理性之岸,他们不再是演员而当起了冷静的观众和剧评家”《谁是弦子》,“没有冰河夜渡,哪能到达彼岸?不是历尽沧桑,谁敢坐看云起?”《棕叶的旋律》,如此警言妙语,如珠玉散落在字里行间,全书能不因此而熠熠生辉吗? 书读于秋夜,文写于冬日,等到此文见诸报章,恐怕已经是新世纪的早春了,徐鲁尚未到不惑之年,如日之方中,书名“斜阳”未免萧飒,愿他在新世纪读书随笔的新著,题名为“书城春日”,不知他以为如何? 2.语文老师让我给同学推荐本书,推荐什么书好呢高中学习较忙,我先说几个中短篇的。 1.邵振国的《麦客》,绝对感人,我高中时看了100多遍,乡土文学,洗尽铅华才是经典。2.杰克。 伦敦《热爱生命》,讲的淘金故事,有教育意义。3《野性的呼唤》4外国经典短片小说。 较长的有1余华《活着》,了解社会,了解人生2《肖申克的救赎》此书有同名电影,公认的经典,书难买,可以看电影。其他的有意义但都不吸引人了,总之,少看现代的郭XX就行。 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细节,随时解答。好书太多了,高中没时间还是少看得好,我高中3年上课就是看小说,结果就上了个1本B,哭死了,现在有时间看了,又有什么用了。 3.《寂寞圣哲 》,《夹缝中的历史》,《 把栏杆拍遍 》,《怅望千秋》《寂寞圣哲 》是青年学者鲍鹏山潜心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大文化散文著作。 全书共写人物十多位。有神情枯淡、不疾不徐地编织着草鞋,但内心却渴望鲲鹏展翅于九万里高空的庄周;有生活在颠倒与扭曲的世界心肠变得冷酷但又脱胎换骨超凡入化的老聃;有一路风尘、坐在马车上弦歌不绝,当看到弟子在用音乐教化陶冶百姓然后莞尔一笑的孔丘;有腰间佩带短剑、眼神中闪着坚毅之光,面目一片黧黑的“独行侠”墨翟;有天性刻薄,善于处事却不善于自处,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以致最终被车裂分尸的商鞅;还有不能安于现状因而也不能“诗意地栖居”于现实大地,最终只能无路可走而自杀的屈原…… 全书视野宏大,能在大时代背景下展开人物内心深层次的文化冲突与矛盾,进而揭示人物悲壮的命运结局,给人以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启迪。 《夹缝中的历史》,这样的题目本身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提示,究竟什么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克罗齐如是说。我们现在来关照历史,都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历史事件。 所谓的圆桌会议,就是出典于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常的地位。 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翻开书本的时候,这样的一场会议就已经开始了。 每一个人都应该对于真实有一种执著的渴望,就好像渴望接近心灵的清泉,也许真实是残酷的,我们也应该满足于一厢情愿的幻想和虚假。时间把我们和历史分割得太远,让我们没有机会和古人对话,对他们不了解,也不理解。 可以的话,不妨从现在开始,去看看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痛苦,也去看看他们的功利、他们的虚假。 作者简介 朱鸿,1960年生,陕西长安人。 自谓读书是灵魂的旅游,旅游是身体的读书,并好夜读与独旅。已出版散文集十余部。 作品入选近百种版本及中学生语文教科书,是首届“冰心散文奖”及第二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 《 把栏杆拍遍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收入本书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本书的收集之列。 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作者简介 李元洛,1937年生,湖南长沙人。 196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室主任,研究员。 湘潭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湖南省政协常委。 已出版诗学著作共十余种。 这四本书是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书系中的书籍。 这套丛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阅读实际。这套丛书是作家、教师、同学三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在读高中生的参与,这些市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阅读体会往往更贴近一般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切合中学生的阅读实际。在栏目设置上也颇具匠心,比如每部书都有“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帮助同学迅速、全面地把握每部书的阅读价值;每部书都按一定的梯度组合成几个主题单元,设置“单元导读”和“单元链接”,引导同学们快速领悟每单元的重点,了解扩展阅读的线索;每篇文章都有精彩语句提示及相关点评,使同学们在多层阅读、多重激发中最大限度地获取阅读快乐。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都曾以其丰富的知识和浓厚的趣味吸引着阅读者。 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 三、文化性与思想性。 毋庸讳言,并非每部来自中学生阅读现场的著作都具有文化性和思想性,相反,有很多恰恰缺少中学生所必具的文化与思想高度,而是迁就部分同学的低龄化阅读趣味和文化享乐心理。而这套书在选择推荐书目时,就着眼于文化品味,以提升同学们的文化与思想高度。 这四本书都是值得去读的好书,这套丛书中应该还有一本书名为《古典幽梦》,都是好书,如果你是成年人我建议你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如果你是中学生我建议你通读这套丛书。 谨供参考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