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顾随评唐诗

1.顾随诗词讲记怎么样

此一记之起缘: 昨日傍晚,领导又呼喊号召,挥拳划袖,叮嘱半日,心中颇是不顺。

单单为耗掉我半日的时光而气愤,于是趁空里偷奸耍滑,趁其口沫横飞、张牙舞爪之时,溜了出去。 看到有网友推荐杨葵所作读书小记一文,记顾随与木心。

只觉得文字流畅、句读标准、点评切切似颇得读者之心。于是,便生此记顾随一文之心,无奈文句生疏,观点平平,无甚出奇心得,踟蹰际,忽忆起初识顾随一名时的小事,心下顿生借书评忆往事之计,由此,便立刻开笔。

初读顾随: 2006年冬时,我还偏居洛阳小城,日日里无他念,只惦着八教零一室的自习位置。那个位置紧靠暖气,又在最后一排,可居高临下,一睹学生风采以自娱。

天气干燥,化纤衣服和毛发粘在一起,发出噼啪作响声,似假似真。那时,除了位置,还有一事必得一提,就是复习功课,准备考研。

话说,当时真是一颗初心,只想钻进古代文学的殿堂,一偿所愿。于是,倾心尽力,不敢懈怠。

如有偷懒,当下悔得恨不能给自己两耳光以作惩戒。 无奈,唱出十分力,只得二分果。

无论是什么内容,大脑仿佛是空白一般,就连最骄傲的古代文学部分都生涩起来,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空洞的脑仁。愈是临近考试,愈是心焦气燥,满嘴冒泡、脾气渐涨、眼圈发黑、下巴颏上的痘子像约好了一样,纷纷冒头相见。

又急又气,望着窗外满地枯黄地落叶,心下甚是悲凄。 发了狠心,什么都不做,就只发呆,可呆坐着也无济于事。

因此,一气之下,出了教室,随处闲晃,毫无目地。就在校园门外报亭处花两块大洋买得《南方周末》一份。

南方周末的副刊部分刊载了刘文典的趣事,讲庄子的刘文典颇是清高,曾对学生讲理解庄子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庄周,一个便是刘文典。也因着这篇文章,到图书馆里去寻找关于西南联大,关于刘文典的集子。

刘文典没找到,倒是翻了两页新进的集子《顾随诗词讲记》。 只看了开篇序言便如觉毛发孔被打开一般,只想每一个细胞都去吸收他的文字,看他的文字,甚至看到自己流泪,想想,真是伤心,为何没有生在民国时期,去一睹大师风采。

却说到那里,能替先生拉车、端水、递毛巾、抱作业、刷锅、洗碗、做饭都是幸福,都要流着眼睛低眉顺眼站在他身边,侯他差遣。 就站在两排书架之间,忘掉了时间,忘掉了一切。

叶嘉莹先生为此书作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先生的尊重与崇敬,另外,还隐隐昭示着自己的幸运与优越。读之令人羡慕妒忌不已,他受业于顾随,听他讲唐宋诗,旁征博引、兴会淋漓、妙义之深,不可言谈。

此为一九四二年秋事,直至一九四八年春,叶先生南下结婚,都随顾先生学习。 他讲先生谈诗歌,必要诗歌是使人感动的。

看到这句,我简直真的鼻子一酸,眼泪就泛了起来。诗歌必使使人感动的,它的语法结构、它对历史进程的贡献、它的言辞精妙、它的韵律动人、它的创新性等等等等,都不及它的感情真切来得重要,来得自然。

它所有的美妙的因素,都只能是感情二字的臣子,必使读者心动、心有感焉,它才算得上是成功的、值得念的诗歌。(只可惜,现在的教育,只需要你教得学生,做诗歌题,先看它的修辞,却不教学生品味,真真是糟践了诗歌。

说来,才是惭愧。) 这一段文字平淡无奇,讲述着他与先生的因缘际会,可无端端却引起我的心酸处。

恨只恨自己生不得见,枉自空叹。 顾随诗话,乃是先生讲课内容,集录而成。

其中精妙语句,皆是先生对诗歌独特的观点与认知,由诗歌而文学而哲学而人生。先生谈诗,要有诗之精神,诗人则唯有热烈、唯有锐敏,有诗心、唯有与众不同方可为诗人。

对于古诗,信手而来,随即一例、一人,当即点评,优缺具现。当然,赏析诗歌,人有己言,与性情、与生活等等均密不可分。

先生时时都将诗中的情作为重要元素,诗的成分,觉、情、思,三个字细细品来,无一不是情,唯情方能成诗。然,情须清静、情须淡静、情须湛静,哪怕是惊天动地的生活,哪怕是坎坷离奇的日子,也唯有情定下来,在激情的搅拌中,沉静地、安定地情绪中将曾经的、或者刚刚的真情融入诗作中,才算是成功。

先生言老杜诗好但露燥,感觉不敏锐,因此奋力、使劲、绞尽脑汁,可见其极为用力,同一题材,老杜就显得热烈敏锐,而五柳则冲淡平和。先生认为陶渊明为诗人中的哲人,说他心容天地,作品境界广阔,实为上品。

然老杜,虽用力,但老杜是历经丧乱,于乱中,反倒将其燥给淡化掉了,乱中静,更将其苦痛写尽,仿佛连时间都停了下来,只有他一双透察世事的眼睛,望得尽人时、人世般。 (先生讲五柳、讲李杜、讲曹、讲王,无一不睿智、无一不精妙。

特地买一本放在手边,只是越看越惭愧,偏偏我却在与先生所讲的背道而驰,真是汗颜。) 话说,从图书馆借出这本书后,坐在自习室,一气读完,读到后来,越发有点害怕,害怕太快念完,就没得念了,但是又忍不住酣畅淋漓地想要读完它的欲望。

待我将它读完,我闭上眼睛,坐在高台上,奇迹出现了,我的大脑突然清醒起来,我所有复习的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等内容,突然逻辑清晰起来,一条条线一个个人名,它们的联系与分离等等,突然迫不及待地涌进我的。

2.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怎么样

看过台湾学者王财贵在北师大作的关于倡导儿童读经的演讲视频,其中说到读经对于启迪儿童智慧的功用。

里面似乎有这样一种表达:十三岁以前是人一生发展中的黄金时间,在这之前应该把必须读的经书全部读完,错过了这个时间,凭你再怎么努力也一世得不到翻身,成不了大器。还记得当时与一同听讲的诸人面面相觑,幽幽叹息。

今天读顾之京写她父亲顾随的书,说顾先生十岁前,已由他父亲启蒙,读完了四书五经、八大家古文、唐诗宋词等,忽然就想起了王财贵的那段演讲。 与许多做儿女的用文字去表现自己的父母一样,顾之京写顾随,尽管得天独厚地据有许多珍贵的材料,文中也充溢着满满的虔敬、爱戴与怀念,然而笔底出来的人物,却不十分似为书写者所深深理解同情的形象。

稍稍读了一些顾随先生的诗词文稿,洒脱中的沉郁,不羁中的悲凉,执着中的从容,以及敏锐,感性,智慧,儒雅,在这本由其女儿著的书中,朦朦胧胧,看不真切。 有时候,我们会说了解自己,虽然这种了解里多少有些自恋或者自弃的成分,但大体也许切题;我们也有相当了解的友人,不留情面地剖析时,甚至会令当事人震惊感慨。

然而我们却很少了解自己的父母,很少能以一种平视的眼光,体贴的心意,走进父母的心理世界。他们与我们总是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的。

父母没有向儿女敞开的自觉,儿女也缺少将父母视为朋辈的用心。尽管之间不乏爱与喜欢,但那种爱与喜欢,和友人间、知己间是不相同的。

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画出了苏氏的灵魂。他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这本书以“求学之路”、“讲坛生涯”两章追溯了顾随先生一生的履历,之后,分章记写其在小说、诗词、杂剧、书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作者对顾先生作品在气节操守、责任担当、救世精神上的发掘比较用心,所选评的视角基本于此,因之阅读时也偶觉不够尽兴。

顾先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不仅学问精深,更要紧的是挚爱讲坛。

书中写他在燕园的课堂盛况,令人神往,“读破万卷,再抛却万卷,与天、地、人、物俱化”,“凡亲聆他讲课的人,永难忘记那一番精彩与境界”。作为教师,他不囿于门户,鼓励与期待弟子的超越,当是深明薪尽火传之理。

顾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这个“诗人”的含义,不仅指诗作的作者,还包括诗心,包括真诚。

郭预衡先生曾说,别位老师也许是字典,是百科全书,而顾先生身上更多的是诗,浑身都是诗;有时候他站在讲台上,一语不发,也是无言的诗;与之相处,人会觉得自己渐渐失掉一些世俗的东西,庸俗的东西。他的小说,具有诗的情感、意境与语言;他的杂剧,即便是情节的设置上,都透露着诗心与诗情,如《祝英台》里让梁山伯的墓顶开出一株赤艳艳的红花,《再出家》与《马郎妇》里,让禅与诗共同拯救苦难的人生。

此书摘了一些顾先生的诗词,读了,意犹未尽,又从网上搜找了一番。更喜欢他的词。

抄两首这本书里没有的: 身如入定僧,心似随风草。心自甚时愁,身比年时好。

空悲眼界高,敢怨人间小。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

(《生查子》) 记得年时已可哀,风帘烛影自裴回。屋梁落月费疑猜。

底事今朝花下见,不如夙昔梦中来。空花此后为谁开。

(《浣溪沙》) 顾随的词,有一种挥之难去的孤怀哀伤。 顾之京说其父亲,有着诗人的气质与天真,创作著述,由激情而兴发感动,出自内心的需要,用意并非为了发表,写好之后,或搁置一旁,或送了友人弟子,当时就失散不少。

更因为特殊时代的缘故,许多书稿,只见残编,甚至连痕迹都少有留下。顾先生长年患病,有些撰写工程,因病体搁浅后,激情也如电光石火,竟成“冷灶无烟”,甚为可惜。

前些时候阅读的《顾随诗词讲记》,也是学生听课笔记之辑录。

3.名人对唐诗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

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4.哪首唐诗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髙》,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流寓夔州,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这一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丛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

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5.请推荐几篇名家赏析古诗的文章,一定要是名家

《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感受·品读·回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气象雍容·诗歌巅峰诗里无我,现实生活里有我。

别的文字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

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朱自清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游子·相思·怀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一般人认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

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工夫,不能抓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者,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辞藻等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朱自清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倾听·低吟·追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坎坎伐檀兮,置之何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诗三百篇·质拙传神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

尤其是讲《诗三百首》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外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

——吴小如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名著·名篇名人·名评古典诗词鉴赏启蒙读本考据严谨·点评精辟·阐释深刻与“戏说”“歪评”“误读”划清界线恋恋·思量·无言!蓦山溪 满江红 清平乐 青玉案天仙子 点绛唇 相思引 水调歌头水龙吟 鹧鸪天 虞美人 破阵子定风波 声声慢 念奴娇 浣溪沙婉约豪放·典丽醇雅 吾人学文固须识好丑,尤不可不知惭愧。是以发愿虽切,着眼虽高,而步武却决不可乱……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心之所感,虽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毫端,一微尘,发而为文,苟其诚也,自有其不可磨灭者在,又何必定要鞭笞鸾凤,呼吸风雷,始为惊世骇俗的神通乎?——顾随 全部出自名家说古诗词(全4册) ,闻一多等(作者。)

目录海上明月共潮生:名家说唐诗林庚 唐代四大诗人吴经熊 唐诗四季闻一多 唐诗杂论(选)类书与诗四杰宫体诗的自赎孟浩然贾岛杜甫朱自清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编者后记心悦君兮君不知:名家说古诗先秦人民的诗人——屈原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什么是九歌怎样读九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易水歌两汉说汉诗说汉乐府诗《羽林郎》再说乐府诗《羽林郎》说汉乐府《长歌行》介绍《孔雀东南飞》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古诗十九首释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说古诗《行行重行行》说古诗《西北有高楼》说古诗《冉冉孤生竹》和《回车驾言迈》说古诗《凛凛岁云暮》青青河畔草步出城东门魏晋曹操的两首诗短歌行说曹植《杂诗》三首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释蔡琰《悲愤诗》南北朝陶渊明《挽歌诗》三首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说谢灵运《七里濑》说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舂晚绿野秀说鲍照诗三首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谈《西洲曲》《西洲曲》臆解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概论篇胡适 谈谈《诗经》周作人 谈《谈谈》顾颉刚 《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 诗言志研究篇闻一多 《诗经》的性欲观陆侃如 《二南》研究张西堂 《诗经》的艺术表现顾颉刚 写歌杂记(选二)起兴野有死麕附:关于“野有死麕”的讨论鉴赏篇 闻一多 匡斋尺牍俞平伯 读诗札记(选四)召南·行露邺·柏舟邺·静女(上) 邺·静女(下)林庚 谈诗稿(选四)野有死麕君子于役青青子衿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吴小如 古代诗歌札记(选三)说《诗·关雎》《诗·关雎》补说《采薇》和《何草不黄》霍松林 唐音阁《诗经》鉴赏关雎桃夭汉广野有死麕静女桑中编者后记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家说宋词读词偶得诗馀闲评一 温飞卿《菩萨蛮》五首二 韦端己《菩萨蛮》五首三 南唐中主词《浣溪沙》二首四 南唐后主词五首五 史邦卿四首词的讲解一 李白《菩萨蛮》二 李白《忆秦娥》三 温庭筠《菩萨蛮》东坡词说前言词目正文附录后叙稼轩词说自序词目上卷下卷后记清真词释目录序上卷中卷下卷编者后记。

6.名人对唐诗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

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