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车行

1.唐诗三百首

五言绝句行宫(元稹) 登鹳雀楼(王之涣) 新嫁娘词(王建) 相思(王维) 杂诗(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 问刘十九(白居易) 哥舒歌(西鄙人) 夜思(李白) 怨情(李白) 登乐游原(李商隐) 听筝(李端) 渡汉江(李频) 八阵图(杜甫) 宿建德江(孟浩然) 春晓(孟浩然) 春怨(金昌绪) 江雪(柳宗元)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终南望余雪(祖咏) 宫词(张祜) 寻隐者不遇(贾岛)送崔九(裴迪) 送灵澈(刘长卿) 听弹琴(刘长卿) 送上人(刘长卿) 玉台体(权德舆)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闺怨(王昌龄) 春宫曲(王昌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凉州词(王翰) 后宫词(白居易) 宫中词(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 逢入京使(岑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早发白帝城(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贾生(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瑶池(李商隐) 嫦娥(李商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 为有(李商隐)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赠别二首·其一(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 金谷园(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遣怀(杜牧) 秋夕(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赤壁(杜牧) 泊秦淮(杜牧) 征人怨(柳中庸) 金陵图(韦庄) 滁州西涧(韦应物) 桃花溪(张旭) 寄人(张泌)题金陵渡(张祜) 赠内人(张祜) 集灵台二首·其一(张祜) 集灵台二首·其二(张祜) 枫桥夜泊(张继) 陇西行(陈陶) 杂诗(佚名) 回乡偶书(贺知章) 瑶瑟怨(温庭筠) 月夜(刘方平) 春怨(刘方平) 乌衣巷(刘禹锡) 春词(刘禹锡) 马嵬坡(郑畋) 寒食(韩翃)已凉(韩偓) 宫词(顾况) 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汉江临眺(王维)终南别业(王维) 终南山(王维) 酬张少府(王维) 过香积寺(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归嵩山作(王维)次北固山下(王湾)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赠孟浩然(李白) 渡荆门送别(李白)送友人(李白)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凉思(李商隐) 北青萝(李商隐) 蝉(李商隐) 风雨(李商隐) 落花(李商隐) 登岳阳楼(杜甫)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 别房太尉墓(杜甫) 旅夜书怀(杜甫)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杜甫) 月夜忆舍弟(杜甫) 天末怀李白(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春宿左省(杜甫) 旅宿(杜牧)春宫怨(杜荀鹤)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杂诗(沈佺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留别王维(孟浩然) 早寒有怀(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章台夜思(韦庄)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 灞上秋居(马戴) 楚江怀古(马戴) 除夜有怀(崔涂) 孤雁(崔涂)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望月怀远(张九龄) 书边事(张乔) 没蕃故人(张藉)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 早秋(许浑) 送人东游(温庭筠)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新年作(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蜀先主庙(刘禹锡) 阙题(刘昚虚) 送李端(卢纶) 送僧归日本(钱起)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 在狱咏蝉(骆宾王)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 七言律诗遣悲怀三首·其一(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 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 赠郭给事(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白居易)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岑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 春雨(李商隐) 筹笔驿(李商隐) 锦瑟(李商隐)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隋宫(李商隐) 送魏万之京(李颀)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咏怀古迹·其四(杜甫)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宿府(杜甫) 阁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登高(杜甫) 登楼(杜甫) 蜀相(杜甫)客至(杜甫) 野望(杜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柳宗元) 春思(皇甫冉)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望蓟门(祖咏) 贫女(秦韬玉)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高适)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崔曙)登黄鹤楼(崔颢) 行经华阴(崔颢) 利州南渡(温庭筠) 苏武庙(温庭筠)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刘长卿)。

2.<<兵车行>>全古诗内容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古诗赏析 【注释】 (1)辚辚:车行声。 (2)萧萧:马鸣声。

(3)干:犯,冲。 (4)妻子:妻子和子女。

(5)防河:唐时吐蕃常犯边境,故征兵,驻防在河西(黄河以西之地)。 (6)营田:即屯田,平时种田,战时作战。

(7)但云:只说。 (8)点行: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9)里正: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设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10)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11)武皇:汉武帝,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此暗喻唐玄宗。 (12)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关东地区。

(13)荆杞:指荆棘,比喻荒芜冷落的环境。 (14)秦兵:来自秦地的士兵。

(15)陇:通“垅”,田埂。两句意谓壮男皆出征,即使有健妇耕作,庄稼也种得不成行列,难辨东西,势必影响收成。

(16)长者:即上“道旁问者”。 (17)役夫:应兵役者自称。

(18)敢:哪敢,怎敢。 (19)县官:指官府。

(20)啾啾:这里指呜咽声。 (21)比邻:近邻。

(22)青海:青海湖,唐和吐蕃常在此交战。 (23)信知:真的明白。

(24)恶:不吉利。 【译文】 兵车隆隆作响,战马嘶鸣,征夫们弓箭挂在腰上。

爹娘妻儿追来相送,尘埃迷漫看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凄惨直冲云霄。过路人向征夫来探听,征夫诉说:这些年点兵征调没个完。

十五岁的少年北去守河防,四十岁再调到河西去屯田;记得出发时里长帮他扎头帕,归来头发已白又被派去镇守边城。边境上的鲜血淌成了海水,皇帝开边拓土始终不肯休兵。

您没听说,汉家关东二百州,千万个村落长满了荆棘。纵然有壮年妇女下地锄犁,可那零落的田禾已长得杂乱稀疏。

更因为西北兵能征惯战,调来遣去就好比赶狗驱鸡。多承您老人家关心询问,役夫我怎敢尽情吐出心头忿恨!只说今冬这时光,关西士卒正在边关打仗;官府还逼着家中交纳租税,请问哪一家能把税交上?这年岁生了男孩实在太晦气,生个女儿反倒命好;女儿还能平安嫁到近邻,男儿却死在异乡埋入荒草。

您没见过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累累白骨无人收。新鬼叫冤旧鬼哭泣,天阴下雨哭声更是凄惨。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以目击者的身份,纯用客观叙述的表现手法,真实地揭露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莫大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催人泪下的送别图。接着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最后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惟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景。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弛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杜甫在长安候官那几年,世事看得多,逐渐对社会矛盾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发为诗歌,便有《兵车行》这类针对时事发感慨的诗。

从开元末到天宝初,西南边境上进行过石堡之战和南诏之战。唐军伤亡惨重。

仗还得打下去,于是继续征兵。杜甫痛惜人民的鲜血,因而根据生活感受,虚构出一位战士和作者对话的情景,发抒与人民共有的愤懑。

这手法是从乐府民歌那里学来的。诗中语句通俗,间中使用口语,多处运用接字修辞法,民歌味十足。

开头几句,使读者像目击凄惨的场面,耳聆震天的哭声。细细品味,情韵无穷。

诗中提到车马,都用象声词,而提到征人,则只写他们“弓箭各在腰”,以表示他们虽在行军,却死气沉沉。从车马有声到行人无声,转折了一下,但接着便大写人声了。

那是爷娘妻子四种人在哭,一位征人就惹起四种哭声,读者可以想像其声之大;再加上“牵衣”“顿足”“拦道”几种哭法,都是凄厉、悲惨到声嘶力竭的,则其声之大更非常态可比。还有,那些爷娘妻子是“走”着的,即跑步追赶队伍的,他们脚步声和哭声混合起来,尘土飞扬,喧闹不止,整个场面更加乱七八糟了。

本篇在艺术上还有几个特别成功的处理: “行人但云点行频”,只把一切痛苦的根源轻轻点出,却已经概括了征人无尽的悲哀。试想,他们的悲惨经历能冷静地逐条逐项地列举出来么?无数的悲愁翻涌着急于倾诉,结果却如公路出意外大塞车一样,嘴巴喃喃地只说得出“点行。

3.兵车行 原文 和翻译

作品原文 兵车行1 车辚辚2,马萧萧3,行人4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5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6。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7云霄。

道旁过者8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9。或从十五北防河10,便至四十西营田11。

去时里正与裹头12,归来头白还戍边13。边庭流血成海水14,武皇开边意未已15。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6,千村万落生荆杞17。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18。

况复秦兵耐苦战19,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20虽有问,役夫敢申恨2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22。

县官23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24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25,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26,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27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28。

词句注释 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

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

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营田:即屯田。

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与裹头,给他裹头巾。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诗中借武皇代指玄宗。

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汉家山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

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

唐代函谷关以东共217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

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地。

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况复,更何况。

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

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政府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

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县官:这里指官府。

信知:确实知道。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

得,能够。比邻,同乡。

青海头:指今青海省青海湖边。唐和吐蕃的战争,经常在青海湖附近进行。

烦冤:不满、愤懑。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

白话译文 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父母和妻儿纷纷跑来相送,灰尘弥漫天空不见咸阳桥。

亲人们牵衣领足拦路痛哭,凄惨的哭声直冲九天云霄。过路的人站在旁边询问原因,回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有人十五岁就到北方驻防,四十岁又被派到河西去营田。走时年少里长替他缠头巾,归来时发已白又要去戍边。

边疆的战士已经血流成河,而皇上扩张领土没有穷尽。你没听说华山东边二百里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荒芜。

即使那有健壮妇人来耕种,田里庄稼东倒西歪不成行。即使关中兵能吃苦耐鏖战,被人驱遣与鸡狗没有两样。

老人说征夫怎敢诉说苦怨,今冬关西兵仍打仗未休整。县官紧催租租税从哪里出?百姓相信生儿不如生女好。

生女还能嫁到街坊四邻处,生儿白死埋没在荒郊野草里。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凄惨哀叫声不断。

4.有关车的古诗词

《车碌碌》明 止庵法师车碌碌,车碌碌,上山迟,下山速。

前车行行后车促,后车不管前车覆。前车已覆无奈何,后车碌碌何其多。

《车船》北人善驾车,南人善使船。易地而为之,船覆车也颠。

人生不相习,勉绝也徒然。《车遥遥篇》魏晋 傅玄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枝江九日简周宰》宋 黄大受日车不照出郊车,门外天云尚鹿。青州未有居士供,白衣知是谁家奴。

江山有恨横饥眼,茱菊无情对卧壶。赢得闲关吟苦句,定无人敢唤催租。

《促织》宋 洪咨夔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未了纬车鸣。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独骏图》宋 毛直方连天苜蓿青茫茫,盐车鼓车纷道傍。肉骏汗血不可常,权奇倜傥晦若藏。

五之六之无留良,如此独步何堂堂。日三品豆慎所尝,天闲逸气谁能量。

一尺之箠五尺缰,了与辔络俱相忘。大仆御直俨冠裳,庭前榻上婉清扬。

有诏有诏且勿忙,一洗凡马銮锵锵。我观此图笔意长,欲言尚寄田子方。

《次韵子瞻梳头》宋 苏辙水上有车车自翻,悬溜如线垂前轩。霜蓬已枯不再绿,有客劝我抽其根。

枯根一去紫茸茁,珍重已试幽人言。纷纷华发何足道,当返六十过去魂。

5.从古诗看古代交通工具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南宋•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迟迟,载渴栽饥。——《诗经•采薇》

⑩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明•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古诗

唐诗三百首 --- 绝句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裴迪: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祖咏: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李源:滨城行 渤海长云暗楞严,孤城遥望浑河岸。

车行千里穿金甲,不赚百万亦难还。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权德舆: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张旭: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源:滨城行 渤海长云暗楞严,孤城遥望浑河岸。 车行千里穿金甲,不赚百万亦难还。

7.杜甫 《兵车行》

兵车行(xíng)·杜甫 车辚辚(lín),马萧萧,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耶(通“爷”,父亲)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gān)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xíng)人,行(xíng)人但云点行(háng)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hái)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qǐ )。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è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jiū)! 词义 1.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但《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轮声。

萧萧:马鸣声。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3.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唐代称咸阳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

4.干(gān):冲。点行(hā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5.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点行(hāng):当时征兵用语,即按名册点名征召出征。

"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话。 6.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右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8.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

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开,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9.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陇(lǒng)亩:耕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10.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

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11.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

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12.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13.比邻:近邻。

14.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

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15.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之声。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可能作于天宝十载(751)。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沪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疬,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大概就是为此事而作的(沈德潜认为此诗乃"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唐诗别裁》),不确)。

全诗分为两大段:首段叙事,写送别的惨状。"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由征夫诉苦,是记言。

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的苦难而写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

《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

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

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场景、内容解读 一、场景: 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