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建有关的古诗词1.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3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苏轼——《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莫无人见。 沈沈三鼓,飘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觅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2.古诗词中有“建”的句子有哪些1.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屈原《九歌·湘夫人》 释义:聚集百草布满庭院,香花摆在门旁走廊。 2.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刘基《卖柑者言》 释义: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 3.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韩愈《祭十二郎文》 释义: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 4.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释义: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 5.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李斯《谏逐客书》 释义: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6.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曹植《铜雀台赋》 释义:这真是个雄伟而高大的建筑,两边的高台好似漂浮在太空。 7.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释义: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8.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释义: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9.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释义: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10.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释义: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3.岳阳楼建在哪里岳阳楼,位于湖北洞庭湖畔,矗立在岳 阳市西门城墙上。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 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历史上并称为江南三 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的美誉。 相传岳阳楼始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 师的阅兵台。这个阅兵台在两晋、南北朝时 被称为巴陵城楼,在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扩建阅军 楼,并取名为南楼,后改称岳阳楼。 在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被贬 到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垮塌,滕子京于第二年重建了岳阳楼。并请当时的大 文学家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岳阳 楼记》字字珠玑,文章情景交融,语气铿锵,气势磅礴,文中“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广为人们传诵。 从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诗因楼作,楼因文名,岳阳楼也誉满天下。 岳阳楼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屡毁屡修。 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 光绪六年(1880年),由岳州知府张德容主持修建,保留至今。主楼的平面 呈长方形,宽为17。 24米,深为14。 54米,三层总高19。 72米,纯木结构,四 面环以明廊,腰檐并设有平座,建筑精湛,气势雄伟。主楼的右面有“三醉 亭”,由于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有“仙梅亭”,相传在明崇祯年间维 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好似枯梅的花纹,人们认为是仙迹,因此得名。 今枯梅 仿雕石板仍嵌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时书法家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木雕 屏,近处还有宋代铁枷、铁梢和历代石刻多处。 如今政府对岳阳楼也进行了维修,景区面积由73亩扩至670亩,并修建了 怀甫亭和碑廊,重建了仙梅亭、三醉亭、瞻岳门、洞庭风韵诗廊、角楼、南大 门、汴河街、五朝楼观、双公祠、吕仙祠等景点。 新旧景区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精品旅游景区。 自唐代以来,文人雅士吟诵“岳阳楼”的诗句甚多,如李白《与夏十二 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杜 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崔珏《岳阳楼晚 望》:“乾坤千里水云间,钓艇如萍去复还。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 衔山。” 4.创建诗歌对不对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 (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和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十一种主要形式。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 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 《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取得完全胜利,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周王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 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 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如爱情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转变时期。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楚国,巫风盛行的这个地方,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相比,《楚辞》砌词以托意,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 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为屈原的作品。 其间荀子还著有篇幅相当长的杂言体的《成相篇》,以七言句为主。“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诗中已经出现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诗句,这种形式节奏明快,音韵顺口,便于流传。 近年秦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好几首类似的歌辞,可见这种歌谣体在战国后期曾经很流行,已经存在形成七言诗体的萌芽。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楚辞孕育了汉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