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卖小哥雷海为是谁个人资料 你还敢说古诗词难学吗雷海为来自湖南邵阳市洞口县,37岁,如今是杭州点我达外卖平台的一名外卖小哥。 雷海为对诗词的兴趣,早在小学一年级就有了。小时候,父亲会把古诗词写出来,贴在厨房的墙上教他念,“那时候父亲希望我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吧,将山川湖海藏于心中。”他说。 雷海为前后上过两所初中,两所高中,两所中专,期间频繁的转学,让他阴差阳错失掉了考上大学的机会。 2004年,雷海为到了上海一家礼品公司打工做销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叫《诗词写作必读》的书,他买了下来,自学了诗词格律的道道,一下子对诗词的兴趣“上了好几个档次”。 那时候做礼品销售,时间上还有双休,比较充裕。雷海为每个星期都会去书店看书,专挑诗词书籍,“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太多,我虽然喜欢,也没法全都买下来,我就在书店背,回家再把诗默下来。如果有一两个字忘记了,下次去书店还得再对一遍。” 雷海为的获奖感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13年来刻苦读诗背诗,能够在13年后站在央视的舞台上,来参与这场诗词的盛宴,是人生中最美的经历。 在参加诗词大会一战成名忙着接受采访前,雷海为每天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早上8点起床,烧好早饭和中饭。 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半,他都在送外卖。因为一块电瓶不够跑一天的,中午,他趁着回家换电瓶时,再把早晨做的饭热一热当中饭吃了。休息两个半小时后,他又要赶着晚高峰送餐。旺季时,月收入能到八九千,但别人家一份外卖四五十块钱,他不敢点,而是选择在附近小店吃碗不超过10块钱的小面。 等餐时间的空隙,一群外卖小哥拿着手机玩王者、看直播,雷海为或捧着《唐诗》或拿着手机——背诗。 2.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的一页唐诗: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一页。唐代: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相当活跃的时代。可以说,还从来没有这么多(中外各色)艺术表现形式仿佛一下子都呈现到他们面前。 唐代的辉煌不独于诗,中国人在经过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之后到隋唐归统一。唐的日渐强盛和水陆交通之发达,使唐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空前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唐朝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往来中心)。那时,唐人看到涌进来花花绿绿的陌生东西是并无自卑感的,因那时唐人比西域来客毫不逊色。即便如此,唐人还是欢喜的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衣饰饮食等多方面吸收了外来的东西。 譬如音乐,在乐器方面,用马尾巴拉响两根弦的二胡,早先就不是汉民族的东西,但它变成了汉民族的东西。中国多民族的传统音乐又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十部乐曲。音乐的发展显然有助于诗的入乐传唱,并直接促成了词的诞生。 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来自西域。杜甫在《剑器行》序文中,就讲到张旭草书乃得公孙大娘剑器舞启发而“豪荡”。他自己也从音乐舞蹈乃至书画诸艺术中广获收益。 绘画吸收外国色彩,晕染技巧,出现了敦煌壁画,也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人道“诗情画意”,唐诗中已见不少融入画境的名篇,如王维的山水诗世称“诗中有画”。那么,可否说:唐诗的非凡发展,也因吸收各类艺术形式之精华而达至呢?我谓:然也。 七言诗在唐诗中的成就老少皆知。但七言形式在唐以前就有了。先秦时已有七言民谣,到司马相如有七言韵语的童蒙字书,戴良的《失父零丁》是纯七言俗体韵文,张衡的《四愁诗》是渐趋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但句首夹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去其“兮”字,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不过当时文人对七言形式并不重视,甚至视之为“俗”的形式。但到了南北朝鲍照笔下,鲍照大胆采用了这种“俗形式”,并改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且可自由换韵,自此七言形式便在南北朝日益繁盛起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称为“形式主义”的时期,即南北朝时期,此时的文人学士已开始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初把经、史、诸子划入非文学,继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 的“文”和“无韵”的“笔”。 文人们在诗歌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把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造了“永明体”,这就为律诗的形成奠定基础。又经庾信等人努力便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便这样开创出来了。所有这些诗歌形式上的成就,都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富有意味的还有,唐代诗人也曾批判前人的形式主义诗风,却不抛弃那形式,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于是唐代饱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形式:古体诗的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的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无不齐备。这是唐诗赖以繁荣的坚实基础。 唐诗的发展与繁荣,无疑还在于唐代诗人在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风格方面的创造。李白继屈原后,又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标志。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其语言苦心孤诣追求的程度,何况他还极重声律形式,乃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看起来唐代诗人已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极至,不仅空前,几乎可说是后人难以企及了,那么宋代文人还怎么写呢? 3.蒋勋说唐诗随笔600字今天看完了《蒋勋说唐诗》,强力推荐。 虽然我知道,也许从学术的严谨性来说,这未必是一本合格的书,但这毫不影响我的喜爱。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神往于传统文化却限于个人经历,无法找到亲近之门的人而言,这本书太适合了。 它把唐诗从经典的神坛上拉下来,从各种典故,释义中解放出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与我们日常的困惑、茫然、恐惧、犹豫呼应;让历史不再以正经八百的端坐模样出现,而呈现出有血有肉的可亲近状态。我惊艳于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迈,也感动于他“举杯停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寂寞;我开始体会到杜甫草堂的无奈与心酸,开始有耐心去等待有一天可以体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背后诗人的伟大与落寞。 我也开始明白,那个可以写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白居易,背负这怎样沉重的人文情怀,而最终将自己的文字沉淀到“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浅白之中。甚至,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已经被中小学生用到滥情的句子背后,我重新看到了李商隐的艳情与细致! 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无数次翻开《唐诗三百首》,却始终无法看到最后,那么,我会强烈推荐这本书。 它可以让我安静下来,让我看到,我所有的生活的矛盾与纠缠,都活生生地呈现在古人地吟唱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