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的制度

1.古诗词中的名句要求有出处(哪首诗),有作者,至少20条,每条1

1.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2.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4.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5.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6.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7.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8.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9.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王维10.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11.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13.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14.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15.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16.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7.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杜甫18.朝辞白帝彩去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早发白帝城》——李白19.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刘禹锡20.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

2.诗词中平仄规则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三角,所谓三角是指押韵,押韵不仅是平仄合辙,而是要严格遵守一套谱式,初学者可详见《平水韵部》。 七言绝句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七言律诗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 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 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五言排律 近体诗排律中的一种,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

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人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等。

平仄跟五言一样。

3.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

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

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

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

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

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

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

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

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

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4.诗词里面的平仄是怎么规定的

诗律浅说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

5.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

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

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

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

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

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