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龙舟运动

1.描写端午节划龙舟的诗词比较出名,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急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竞渡曲 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2.龙舟竞渡是什么类型的运动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木船身上画上龙首、龙鳞和龙尾,这就是龙舟的最早雏形。龙舟竞渡的习俗,相传是为了拯救战国时溺水的爱国诗人屈原

其实,在屈原未投江之前,我国各地就有了龙舟竞渡这种水上运动了,只是大多不是在端午节举行的。到了唐代,端阳竞渡,比前代也有很大的发展。

唐代竞渡的船只,被 称 为 “龙舟”,在船首建起龙头,船后竖起龙尾,船的两侧刻画龙纹,气势非凡,壮观豪华。到了现代,龙舟运动更加发扬光大。

公 元 1984年 ,国家体委决定把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

3.龙舟竞渡运动有何由来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 群众性娱乐活动。

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 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镑,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 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

“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子胥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 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 以舟楫拯救。

端阳竞渡,乃遗俗也。”今天,赛龙舟作为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对赛龙舟夺锦标更是十分重视,他们说:“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 输掉一年船。”龙舟竞渡不仅在中国倍受欢迎,而且很早就传播到周边的地区和国家。

现在, 国际龙舟联合会有会员30余个,遍布世界五大洲。 此外,龙舟米用了龙的形状来设 计船的样式,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韵味,同时也极富艺术美感。

4.划龙舟运动最早起源什么时候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5.端午节古诗(《端午》例外)

宋 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释义: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6.仿写威尼斯的小艇,写一篇秭归的龙舟

三峡秭归在线讯(记者 何宝民)龙舟运动又称“赛龙舟”、“划龙船”,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我县是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从上世纪初到如今的近百年里,龙舟运动在屈原故里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80岁的向启梁,从小开始,在青滩居住了70年,也是龙舟运动爱好者。向启梁介绍说:“解放前,码头是陈某的,这是南边,北边也扯船,但水域太浅,最后他们就划船争输赢,抢标,谁抢到了,码头就是他的,回家后,又敬菩萨又敬老爷。”

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乡亲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解放后,我县民间的龙舟竞渡一直传承了下来。除了比胜负以外,‘抢红’也是争夺非常激烈的。‘抢红’就是在赛道终点挂上一个红包,为抢红专门设置一轮竞赛,胜者便可的手。

据原县体委主任李志鹏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凡是有水域的地方都有划船,但都不一样,佛山的划船是龙尾在前,广东的一条船上有一百多人。国家看到这种情况,时机成熟条件成熟了,必须得到规范。“屈原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龙舟竞渡于1984年被列为国家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龙舟协会于1985年在宜昌成立,龙舟运动逐步得到了规范,从1992年开始,我县将这项运动纳入政府组织的端午盛会。龙舟竞渡这项传承于民间的运动,逐渐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小打小闹”,变成了政府组织的端午文化节中的重头戏。

三峡工程的兴建,高峡平湖取代了往日湍急的长江水流和汹涌的暗流,由此,龙舟竞渡没有了往日的惊险, 2003年6月15日,我县举办了首届“高峡平湖龙舟赛”,龙舟运动由传统的竞渡争夺改为了直道竞速。

县体育局业务股长范军说:“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龙舟竞渡由划对江,改为直道竞速。特别是04年,当时为举办第十二届“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在标准赛道设置上,我们争取了国家龙舟协会认可,因此,直道竞速在秭归成为了正式的、经常性的赛事,再没有了以前的划对江。”

这次龙舟赛的成功举办,吸引“屈原杯”全国龙舟锦标赛于2004年终于回到了“故乡”,这也是该项赛事首次在一个县级城市举行。2006年,宜昌首届龙舟赛暨秭归端午龙舟竞渡在徐家冲成功举办后,徐家冲正式成为了国家龙舟训练基地。

范军说:“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6月15号结束,我县抢在这个时间举办了“高峡平湖杯”县内龙舟比赛,得到了很高的关注程度,中央一台新闻联播、体育台、人民日报、体育报头版头条都进行了报道,受到了全国关注,加上全国龙舟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和我县的水域条件,我们向国家龙舟协会申请,批准我县徐家冲港湾为全国龙舟训练基地。”

2008年的龙舟竞渡吸引了21支代表队参加龙舟竞渡 ,几名在北京打工的秭归人主动要求参加,并发出倡议书组建了一个名为“秭归人在北京”的龙舟队。所有龙舟队全部进入赛道,更增加了龙舟的表演性质。且较往年的龙舟竞渡相比便注重表演。

县林业局副局长李绪刚这次被选中为62米巨星龙舟的划手:“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秭归人,我是看着划龙舟长大的,龙舟运动,龙舟文化已经深深印入我的心中,我渴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龙舟选手。今天,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我和我的队员们将认真参加这次龙舟运动,把龙舟的拼搏精神,代代发扬传承下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