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末期金人入侵南宋原因金朝在灭辽朝后,即有意南下灭宋朝。金太宗藉由燕云十六州的平州之变为由宣布毁约,于1125年发动金灭宋之战。他派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河北、山西两路,最后会师北宋首都开封[。在宋将李纲死守开封的情况下,双方签下宣和和议。1126年金太宗以宋廷毁约为由,再派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兵分二路攻破开封,于隔年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等宋朝皇室北归,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然而北宋康王赵构因机运逃过,并于宋朝南京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建国南宋,即宋高宗。金朝为了统治广大新占领的汉地,先后建立张楚与刘齐等傀儡国以统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颜宗弼等金将率军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将岳飞、韩世忠与张浚的努力下,屡次使南宋转危为安。最后金朝只好迫使南宋称臣,并且让西夏、高丽等国臣服以称霸东亚。 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亶即位,即金熙宗。当时辅佐金廷的一些功臣被称为衍庆功臣,他们左右朝政,主要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金熙宗于1137年废除刘齐,而后听从主和派完颜挞懒的建议与南宋主和派宋高宗与秦桧议和。由于割让河南、陕西地让主战派完颜宗弼不满,1140年让完颜宗弼率军攻下河南、陕西地。隔年完颜宗弼再度南征,但被岳飞与刘锜击败,岳飞于郾城之战后再度北伐逼近汴京。最后完颜宗弼与南宋主和派合谈,并且在岳飞被杀后签订绍兴和议,至此金宋边界完全确定。金熙宗自幼受汉文化薰陶,登基后与完颜宗弼推动汉制改革,并且重用汉人。隔年派衍庆功臣的完颜宗磐、完颜宗干和完颜宗翰三人共同总管政府机构,“并领三省事”。金朝官制此时基本汉化,建立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1150年金熙宗受衍庆功臣与皇后的控制,本人被过度压抑,后期不理朝政,滥杀无辜,最后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完颜亮自行称帝,史书称为海陵王。 金帝完颜亮为了攻伐南宋以统一中国地区,推行许多措施:他将首都迁至燕京,是为中都(今北京市),并且有意南迁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将行政区划重新划分成十四路以便于管理;把驻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之白城)属于金太宗、衍庆功臣的完颜宗干与完颜宗翰管辖下的军队归金廷管制,为金朝的中央集权制打下基础。然而金帝完颜亮对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后代差不多全被完颜亮杀尽;并且耗费钜资,不顾部分大臣的反对[i],执意南征。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划国界,意在寻衅,南宋也开始积极备战。隔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由汴京兵分四路南征。东面军分成海路跟陆路两股,陆路军由金帝完颜亮亲自率领,自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渡过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海路水军则直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西路分别自关中、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一带。金东路军渡淮水,攻陷和州准备渡江。然而东路水军在胶西(今山东省胶州市)被宋将李宝的水军歼灭。同时间西北契丹族叛变,镇守东京辽阳府的葛王完颜褒自立为帝,并移居燕京(今北京市),即金世宗。金帝完颜亮遇到此情形仍然执着渡江,但是先遣部队在采石之战被宋将虞允文击败,船舰也被宋军烧毁。金帝完颜亮意图移师扬州强渡长江,但是部下大力反对,最后发动兵变杀死金帝完颜亮。宋军趁机收复淮南地区,此后金帝国不再有灭宋之举 2.【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 (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 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小题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 (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 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比喻,2分;分析1分。手法如果答“以实写虚”可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1分)“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2分)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1分)“万结愁肠无昼夜” 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北宋灭亡之际一位被金人虏去的弱女子写的词,描述被虏北行之经历,抒发国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阳武(河南原阳)县令,在金兵南侵围城时,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妻、子一同遇难。“其女为贼虏去,题字于雄州驿中,叙其本末”(韦居安《梅磵诗话》)。由此可以想见作者写作此词时揪心泣血的情景。“辘辘车声如水去”是写作者被虏北上、乘敌囚车、不知所往的惨痛情景。“如水去”,既写出被虏妇女之众多,又表达了将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动,含意深长,道尽了国势危亡、一蹶不振,身为俘虏、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小题2:试题分析:可先回想抒情方式有哪几种,然后再来看词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写些什么内容来判定。上片写开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写继续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侧重写所见,以写景为主;下片侧重写所思,以抒情为主。可见半部分是借景抒情,下半部分是直抒胸臆。“月照孤村三两家”这是写景,问抒情方式,显见是借景抒情,这一句描绘出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万结愁肠无昼夜”则是直接写出了词人的情感,因而是直抒胸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分别从听觉(或声音)、肤觉(或触觉)、视觉(或颜色)三个角度,写出了垂杨巷陌柳色依依却一派凄清荒凉(或春光依旧,物是人非)的图景。 (角度2分,指出三个中的任两个即可;春光或杨柳及其特点各1分。) 小题2: ①“池塘自碧”,池水无情,不知人之感受,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之情。 ②“池塘自碧”表达了词人客居他乡,漂泊流离,思念故乡的愁绪。 ③“池塘自碧”描写了物是人非的空寂景象,抒发了词人国土沦丧的家国之痛。 (共3分,第①②点中的任一点得1分,第③点2分,答对意思即可) 小题1: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小题2: 试题分析: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