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对应作者

1.古诗对应作者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等闲识得东风面,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王安石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 韩愈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11.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 高骈 12.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宋 曾几。

2.古诗对应作者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王安石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 韩愈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 杜甫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11.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唐 高骈 12.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宋 曾几。

3.励志古诗名句及对应作者和出处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吕氏春秋诚廉》 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卜居》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 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

——《练兵实纪刚复害》 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4.漫漫古典情系列所有书目及对应作者

最佳答案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内容提要这是一本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书。

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

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

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导语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 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

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内容提要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倾诉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作者简介安意如,从什么时候起,看很多事都像行在吴越小城里巷的长廊,偶尔转过脸去看廊下细细的水滴工低头看廊地上折转的光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不太容易激动的人。也许是因为懂得了可台循借着文字,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那么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地接听和理解,不必急迫。

这样的心态,拿来解读诗词也是有益的,情雅成诗,爱淡成词,如果没有潋滟坦白的心思,是无法走进古人留在书册中的幻境的。凡心所向,皆是虚妄。

——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弹琴,自己对话谈心。自我收敛,内心沉静,是我希望获得的心境,而我亦渐渐成为这样的女子。

三、思无邪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 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四、陌上花开缓缓归安意如品读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

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

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五、长安月下红袖香如果说后世女子往往更像瘦梅、幽兰,脆弱易伤、多愁善感,那么唐代女子恰似国色天香的盛世牡丹,雍容华贵中带着自信、激情与张扬。

“少女情怀总是诗”,唐朝女子的情丝,就织在这浩瀚的《全唐诗》诗页中,跟随江湖夜雨的叙述,重温千年前她们的喜怒哀乐,重回那梦一般的唐朝。醉心于《全唐诗》以及唐代历史的江湖夜雨不仅在诗词上见解独到,配以各时期的历史,让诗词表现得更加鲜活而亲近。

江湖夜雨评点文字的妙处,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庄谐杂出,剔肤见骨。他即事见义,如地涌泉,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幽默中透着深刻,让人笑过后却又汗潸潸脊背生凉。

作者简介江湖夜雨,本名石继航。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现在一中学任教。

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尤其喜爱唐诗宋词。近年来沉迷网络,以上网敲文字为乐。

天涯煮酒论坛著名写手,“2005年度网易文学区优秀写手”。出版有《印象盛唐——唐才子评传》、《煮酒论道》、《馥香记》等作品。

六、美人如诗,草木如织在东门,我初见你,你夹在人群里,像飘絮,像鸟鸣,像春风; 在黄昏的溪边,我又见你,你在汲水的女孩子中间,如倒影,如水声,似烟霞; 三月三的上巳节,众人注目的舞台上,我看着你,你是烈火,是妖魅,是飞霜。 你,是我的惊雷。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将《诗经》中的美学与植物世界完美的相结合,这是一次对植物美学与古典诗词的审视,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鲜活灵动,在美、性灵与感动中寄放现实之外的人生。荇菜、飞蓬、艾蒿、荠菜、旱柳、桑陌、白杨、芍药、桃花……这些在《诗经》里面目或清明或朦胧的植物,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中,在作者的笔下便产生了一段诗性和植物性灵的对话。

作者简介深圳一石,本名韩育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小城秦安,从小熟悉山野田间的花草树木。渐长后出游深圳,在古典诗词中感受万物鲜活灵动,在美、性灵与感动中寄放现实之外的人生。

喜欢在网络中写字、交游,为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主。其发表的《<诗经>里的植物》长期在天津首页被推荐阅读。

本书中的上百幅植物图片均为爱好摄影的网友热心帮助挑选。七、不如不遇倾城色中国的文字是有颜色的。

中国的文字,满目唯见色彩斑斓——先秦的紫,未花时采;秦的黑,是夜;汉代的蓝,一朵深渊色;晋的绿。

5.急求《唐诗宋词》作家的比较

两宋三百余年的词坛,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历程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第一代词人群(1017—1067)的因革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987?—1053?)[4]、范仲淹(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或一时兴到之作,未为专诣"(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在题材、艺术上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将艺术视野延伸向塞外孤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世界,尤其具有开创性。伴随"白发将军"而来的,还有欧阳修笔下"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朝中措》)、"四纪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勋臣(《渔家傲》),苏舜卿笔下"壮年憔悴""耻疏闲"的大丈夫(《水调歌头》)等抒情人物形象。

这些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出现,动摇了五代以来词世界由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预示着男性士大夫的抒情形象,已开始进入词世界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 十一世纪上半叶的词坛,是宋词的"因革期"。

既有因循传承,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苏、辛名作多为慢词)。同时的张先、欧阳修、杜安世、苏舜卿、聂冠卿、沈唐、刘潜、李冠等人也或多或少创作过慢词。

他们的推波助澜,也促进了慢词的发展。 二是创意。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大多是表现普泛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是类型化的、"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错位,不像诗中的情感世界那样与诗人自我的心灵世界对应同一。

其中只有韦庄和李煜的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

他的"羁旅行役"词,就是倾泄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世界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此后的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三是创法。

晚唐五代词,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物象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性的情思心绪。而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

因而他的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

柳永的铺叙衍情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后代词人,诸如秦观、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张先的年岁与柳永相仿而高寿,他享年八十九岁,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词人陆续登上词坛后的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颇受新一代词坛领袖苏轼的敬重。张先创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抒情写景名句,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他创作的慢词,数量仅次于柳永,对慢词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张先词又常用题序,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身边事,具有一定的"纪实性"。

词的题材取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