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字在古文中有多少种用法"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2.“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释为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多事的人就用船装载了驴子运到了贵州。出自《黔之驴》 4.表示“以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出自《两小儿辩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今以实校之}解释为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验证它。 3.带以字的诗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南史·陈后主纪》:“监者又言:‘ 叔宝 常耽醉,罕有醒时。’ 隋文帝 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明 高启 《卧东馆简诸友生》诗:“何以度兹运?相勖蹈其常。” 冰心 《寄小读者》八:“为着人生,不得不别离,却又禁不起别离,你们何以慰我?” 诗·大雅·瞻昂》:“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论语·季氏》:“夫 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我无汲汲志,何以有此憾?”《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 琚 固辞, 金 主曰:‘卿之才望,无不可者,何以辞为!’” 巴金 《灭亡》第八章:“大家有点愕然,不明白他何以会这样不高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今令尹之治也,耳目不明,盗贼公行,是故使盗得盗妾之布,是与使人盗何以异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辩惑总论》:“凡人有好则有恶,有喜则有怒,有誉则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 明 刘基 《袭封诚意伯诰券》:“古称名世,何以过之?” 请采纳。 4.“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释基本释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甲骨文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篆体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5.“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以 yĭ yǐ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6.请以“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漫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在古诗词世界中漫步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 其中就有宝贵的古诗词文化。 纵观每一个王朝的文化史,诗词都会在其中占一席之地。 时至今天,当我们在吟哦那些散发着历史书香的诗词时,仍然能感觉到那精致短小的句子后面隐藏的诗人的浪漫和忧愁,词人的豪放与婉约。 唐人的诗最脍炙人口,如李太白的《静夜思》《玉阶怨》等五言,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长篇,还有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等人的作品,不一而足。 或吟诵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细数心中的苦闷忧愁,或浪漫风流,或慷慨沉重。唐人用词精炼,恰到好处,有“推敲”之典故流传千古。 ------太晚了,写到这儿吧,写得不好,见笑,望采纳,。 7.带有“以”字的诗句李商隐《韩碑》: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李隆基《鶺鴒颂》:冒霜停雪,以茂以悦,恣卷舒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良史书兮。 韩愈《琴曲歌辞·履霜操》: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柳宗元《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锡汝斧钺,其往视师。师是蔡人,以宥以厘。 陆龟蒙《彼农二章》:以负以载,悉薅悉鉏,我慕圣道,我耽古书。 乾隆《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 苏轼《泂酌亭诗?并引?》:以瀹以烹,众喊莫齐。 曹植《洛神赋》: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文天祥《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韩公而下文宽夫,相高以寿不以官。 8.古文中的语文在古文中,以,而,等字有那几个解释以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 “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