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古诗:跋子瞻和陶诗,回答问题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 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 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儋州。”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 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敦之流意想不到的。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 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 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 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2.这首古诗怎么翻译的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1] 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 时宰:指章敦。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 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 彭泽:陶渊明。 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 东坡:苏轼的号。 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 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 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 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 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3.收集 赞美苏东坡的诗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东坡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 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 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4.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 5.带茁字的古诗词卫宗武 吁嗟松槚几迁易,拱者芟夷新者茁。 【宣妙坟院古柏】 文同 春阳沈伏不得动,万木屈檗草藏茁。 【奉送少讷还青神】 王禹称 仙芝瑶草不敢茁,湘川竹焦琅玕折。 【苦热行】 朱松 岂唯枪旗各呈露,更喜笋蕨争芽茁。 【次韵张漕茶山喜雨】 张耒 南来食鱼②忘肉味,久思吾土牛羊茁。 【秋蔬】 李纲 摧伤花卉尽枯槎,惟有酴醾寒更茁。 【志宏以牡丹酴醾见遗戏呼牡丹为道州长且许时饷酴醾作二诗以报之 其二 酴醾】 轻盈皓色讶梅开,芬馥清香胜兰茁。 【志宏见和再次前韵 酴醾】 浓花嫩蕊满柔柯,应笑蓬葭春亦茁。 【再赋酴醾赠志宏】 我来闽岭值春月,坐见园林花竞茁。 【志宏送岩桂并惠长篇求予赋诗次韵答之】 杜范 方嗟天际暮云深,还见墙阴春草茁。 【黄兄宇出示汤丈追和春日诗适有会余情者次韵】 苏轼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 【春菜】 苏辙 南山采菌软未乾,西园撷菜寒方茁。 【赠净因臻长老】 此心未信道不生,石上下种何由茁。 【次前韵答景仁】 枯根一去紫茸茁,珍重已试幽人言。 【次韵子瞻梳头】 陆游 春残斸土得美茁,气压卿相食万钱。 【赠竹十韵】 周紫芝 朱樱万颗滴阶红,满架蒲桃更肥茁。 【道卿论吴中夏果词颇夸且借苏内相春菜诗韵作诗仆亦同赋聊为江南解嘲】 梅尧臣 螗螂生后出牙茁,罗列满地争强雄。 【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 黄庭坚 琅玕森①深未飘箨,软炊香粳煨短茁。 【次韵子瞻春菜】 谢翱 水(陆本作城)门夹西雨连越,邺瓦耕残莎草茁。 【城西废园】 韩琦 花梢点红芽绿茁,宴亭爽垲堋云列。 【答孙植太博后园宴射】 楼钥 迩来枯蘖尚未茁,拳拳颇愧台无馈。 【独旦蕈次九五从叔韵】 6.子字开头的古诗蚕妇吟 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丰 诗经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1]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还 诗经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1]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褰裳 诗经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宛丘 诗经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赠周散骑兴嗣 吴均 子云好饮酒, 家在成都县。 制赋已百篇, 弹琴复千转。 敬通不富豪, 相如本贫贱。 共作失职人, 包山一相见。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迎春 子孙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赠写真者 白居易 子骋丹青日,予当丑老时。 无劳役神思,更画病容仪。 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 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 王子晋庙 白居易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杜牧 子性剧弘和,愚衷深褊狷。 相舍嚣譊中,吾过何由鲜。 楚南饶风烟,湘岸苦萦宛。 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 青梅繁枝低,斑笋新梢短。 莫哭葬鱼人,酒醒且眠饭。 7.苏东坡 古诗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正月二十日⋯⋯乃和前韵》 苏轼《有美堂暴雨》 苏轼《和子由踏青》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东坡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附一: 苏东坡部分诗选(47首):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 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 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 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 云尔。)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 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 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 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 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 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收回。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 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 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 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 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月兔茶】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 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 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薄命佳人】 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 吴 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 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陌上花三首(并引)】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 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 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 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岁 恶诗人无好语,(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 夜长鳏守向谁亲。(贡父近 丧偶。) 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 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磨 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 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京师哭任遵圣】 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 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凋丧。每闻耆旧亡,涕泫声 辄放。 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文章小得誉,诗语尤清壮。 吏能复所长,谈笑 万夫上。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 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哀哉命不偶,每 以才得谤。 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 退耕本就君, 时节相劳饷。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 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平生惟一子, 抱负珠在掌。 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 惟有王浚冲, 心知中散状。 【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寄诗一首)】 先君昔未仕,杜门皇佑初。 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何尝疏小人,小人自 阔疏。 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高树红消梨,小池 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 矫矫任夫子,罢官还旧庐。是时里中儿,始 识长者车。 烹鸡酌白酒,相对欢有余。有如庞德公,往还葛与徐。 妻子走堂下, 主人竟谁欤。我时年。 8.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