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孔孟的诗歌《孔子》 ——宋·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悲哉孔子没》 ——宋·王安石 悲哉孔子没,千岁无麒麟。 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汉武得一角,燔烹诬鬼神。 更以铸黄金,传夸后世人 2.关于孔孟的名言孟子名言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老 而 无 妻 日 鳏,老 而 无 夫 日 寡,老 而 无 子 日 独 ,幼 而 无 父 日 孤,此 四 者 ,天 下 之穷 民 而 无 告 者。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 夫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在论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孔子的礼仪观点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后乎?绘事后素。 吾不与祭,如不祭。吾从周。 事君尽礼。君使臣以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能以礼让为国乎?君子博学语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佛畔矣。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恭而无礼则劳,甚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4.孔孟的“礼”的句子,做画册文案用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第一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同上礼,与其奢也,宁俭。 ——《论语》八佾第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第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音xi第三声,畏惧的样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为急切)。——《论语》泰伯第八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第十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同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同“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第十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第三卷/六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孟子》第七卷/一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孟子》第七卷/十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第八卷/六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第八卷/二十八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第十三卷/二十三。 5.关于孔孟论学的句子《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二、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 《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 ……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 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 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有所作为的人就像挖井一样,井挖到九轫,还没有泉水,便是一口废井了。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三、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四、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 6.描写礼仪的诗句“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 ———玛.沃.蒙塔古:《书信集》 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 ———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 礼貌是博爱的花朵。不讲礼貌的人谈不上有博爱思想。 ———茹贝尔:《名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