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氓》中用比喻的方式规劝、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有哪《诗经卫风·氓》中用比喻的方式规劝、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的句子主要有两句: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先秦《诗经卫风·氓》 白话文意思是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 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此句是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先秦《诗经卫风·氓》 白话文意思是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 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先秦《诗经卫风·氓》 白话文意思是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 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扩展资料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 开头一、二章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三四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诗中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 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 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2.如何理解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爱情悲剧一提起《诗经》,很多人都会摇头晃脑地吟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在《诗经》的开篇,我们就看到了一对美丽的鸟儿,间间关关,诉说着动人的爱情。 于是乎,在关雎鸟的呢喃中,我们于孤灯之下,拂去书案的尘埃,翻开那早已泛黄的《诗经》,在氤氲的书香里,忘掉纷纷扰扰,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倾听一曲曲爱的歌谣。对于《诗经》里的爱情,我从来都不敢写,甚至连想都不敢。 我生怕我的笔太稚嫩,太轻佻,辱没了那些至真至纯、可爱可敬的人儿。每一次,当她们唱着远古的歌谣姗姗走来,汉语似乎变得贫瘠起来,我徒劳地想找出一个贴切的词汇来概括她们的爱情:真、纯、朴、雅、热烈、刚毅、坚如磐石……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21世纪的我们似乎习惯了给一切东西贴上标签,就连面对爱情的时候也总是小心翼翼地掂量着对方的身份、地位、权势、财富……然后在那一堆标签中给爱情挤出一个卑微的位置。而当我们回首那个蛮荒的年代,我们赫然发现,那里的爱情没有标签,纯净得只剩下爱情:或许是春日出游,或许是宗族祭祀,或许在田间林下,君子淑女不期而遇,一见倾心,不问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邂逅了爱情,心里眼里就只有爱情,只有所爱的那个人,一眼认定,至死不渝。 只需一眼,就注定万年。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郑风·野有蔓草)清晨田间的不期而遇,蔓草青青,露珠莹莹,一如姑娘闪动的双眸,于是,他爱上了她。 “适我愿兮”,“与子偕臧”。不问姓名,不问出身,就那样爱了,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诗中反复咏唱“清扬婉兮”、“婉如清扬”,“清”、“扬”均指“目之美”。我们终于明白,他爱上了她滴溜溜的美目,便一瞬间爱上了她的全部,不假思索,由衷而发,最初一念之本心。 因美而爱,因爱而爱,成了《诗经》里最原始、最纯真的爱情模式。其实爱情不就是如此的简单么,她爱他,或许仅仅因为他体格健壮(王风·丰),或许仅因为他忠厚老实(卫风·氓);而他爱她,或则因为她美丽的眼睛(郑风·野有蔓草),或则因为她苗条的身材(陈风·月出),仅此而已。 但仅此一点,就足以构成爱情发生的所有条件。他开始辗转反侧(周南·关雎),她也开始翘首以盼(邶风·匏有苦叶)。 她偷偷地告诉他——某日某时某地,她等他。可是,当他越过礼教宗法的重重阻碍来见她的时候,她却迟迟不肯出现,他只能怀着同样一颗焦急的心情抓耳挠腮。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看见了心爱的人儿,她从青青的牧场踩着清晨的露珠而来,俏皮地把手背在身后——她不是空手而来,她看见朝阳之下那满地的彤管草,那么鲜妍,那么美丽,就像他们的爱情。她采了一大把,当**情的礼物,送给了那个痴痴等他的人。 而他,终于醉倒在爱情的眩晕里,语无伦次,分不清人美还是草儿美……这样浪漫的幽会,这般可爱的人物,从那个遥远的西周,跨越千年,依然令我们动容。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这般欢快的爱情是否真的就发生于那个茹毛饮血、礼教森严的蛮荒时代。 可不,当我们正怀疑间,又一对恋人钻进了茂密的丛林。丛林里,一个年轻的猎人,收获了獐和鹿,也收获了爱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召南·野有死麕)如果说进化得早已复杂的我们还在酸酸地怀疑着静女,那么,这一场幽会总不至于再遭怀疑了吧。 这岂止是幽会,简直算得上偷欢!怀春的少女爱上了勇武的猎人,丛林密约的爱情事件,蛮荒得近乎赤裸:你慢慢儿来啊,轻轻地来啊;我的裙子可别动啊;别惹得狗儿叫啊!(余冠英先生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礼法,亦不管道德,诗中甚至不惜用了一个“诱”字来定位他们的爱情,但既然爱情来了,你有情,我也有意,那就爱吧,哪管得了那么多呢!可诗人依旧不放心读者,怕我们曲解了、玷污了这场幽会的纯洁与正当,他在“诱”字之前苦心孤诣地用了“吉士”的称呼。“吉士”指没有结婚的男子,诗人似乎要郑重地强调,在他们的思维里,君未娶,我未嫁;你可弯弓射雕,我也美颜如玉,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么!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爱情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礼法的阻挠,见不到意中人儿,女儿家的心事便如丝如缕,剪不断理还乱了。 她们开始思念,“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开始担忧,“岂无他人,维子之故”(唐风·羔裘);开始责备,“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甚至带着威胁的口气闹起了别扭,“子不思我,岂无他士?”(郑风·褰裳)……其实,她心里知道,他并没有负她,所以当他逾里越墙来到她的园子,她还是胆战心惊地扑倒在爱人的怀里,娇嗔地念叨着:“你个二傻,以后别来了!”(王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犹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犹可畏也。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犹可畏也。她知道,每。 3.在 氓 中写女子不愿和氓终老的句子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氓》理解性默写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 。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 。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 。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 , , , 。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 。(同六班4)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 。 答案 1.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诗经《氓》中哪句诗描写了女子对爱情专一,而男子对爱情不忠诗经《氓》中描写了女子对爱情专一,而男子对爱情不忠是: 回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原文:《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简介:《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3.出处:《诗经》。 5.诗经里描写爱情的诗句遥想2500年前的爱情 文/路生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宝贵遗产,它收集了距近2500年前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其中,有大量的是描写恋爱与婚姻生活的,如今读来感慨良多。 (一)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劳动是美丽的,劳动的女性惹人爱慕。《诗经》的首篇《关睢》就是描写劳动的女性获得男**慕的作品。 劳动给予了女性窈窕的身姿。劳动的女性不用减肥。 劳动的女性的窈窕的身姿,深深吸引了爱慕她的男性。男性为她展转反侧,夜不能眠,她因此获得了爱情。 劳动的女性观之若画,其韵深遂;劳动的女性品之若茶,其香清心;劳动的女性咏之如歌,其声远矣!2500年前的劳动的女性不知今天的“傍大款”为何,劳动让她美丽无比,招人爱慕的同时,自食其力。 (二) 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位女子仿佛不大会“推销”自己,到了婚嫁的年龄还嫁不出去,只能在心里一个劲儿地着急。开始时,她还想出嫁时选择一个好日子,但很快,她便有些等不住了,也管不了什么吉日不吉日的了。 她似乎还想在向自己求婚的男人前面撒撒娇,但易逝的青春如同成熟的梅子纷纷落地,越来越稀少,她很快便没有那个兴趣了,巴不得人家开口呢!这个女子若为足不出足的那类,她将自己这份真实的情感写下来,等待有人前来求婚,而当那一天真正到来,她也许会被羞得满面徘红——这是多么的可爱!而她若为敢于在山间向众多的男子唱此类情歌的那类,这将是何等地大胆与直白!我没有理由怀疑她的相貌,因为,诗或曰歌已使她非常之美了。美丽的诗歌要比美丽的征婚广告强千万倍。 (三) 女曰:“鸡鸣。”士曰:“未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妻子说:鸡叫了。 丈夫说:天还未亮。 妻子说:你起来看看吧,启明星那么亮。 丈夫说:那我要去射凫雁了。 妻子说:我用射得的凫雁为你制肴下酒,愿我们和乐偕老。 丈夫说:我知道你与我同心,衷心爱我,我把杂佩送给你,表示我的报答。 奔走于都市,我似乎从未想到去一片原始古老的地方狩猪。霓红灯下的女人成群结队,但与她们结婚,我肯定得学会做饭。 她们已不愿为别人做出牺牲了,甚至拒绝生孩子。那古老的土地上的茅草屋令我向往,是它和那个乖巧的女人让我重心找到了爱情的感觉,但我并非原始蒙昧主义者。 (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漂亮的女孩似乎很顽皮,她将诗作者约到了城楼,自己却藏了起来,在暗中望着诗作者“搔首踟蹰”。 她送给诗作者一支“彤管”(红色的笔管)和几根茅草,在诗作者的眼里不但彤管很美丽,而且她更美丽了。 简单的礼物却能加深爱慕的情意。 送礼物的人也许有很大的随意性,但这却被精心准备的更会人喜欢。若是茅草变做鲜花,彤管变做更加值钱的东西,也未必能使对方更加地真诚与痴情。 爱,最为重要的是情。情人眼中出西施,说不定那人送礼物给诗作者的女子很丑! (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诗经.卫风》中一首题为《氓》诗中的几句,是一位弃妇所写。 作者通过劝说斑鸠不要馋嘴去吃桑葚,告诫姑娘别轻易爱上男人。她说,男人们寻欢作乐,把女人说甩就甩了,而女人一旦投入进去便会不能自拔的。 女人为爱而生,女人甚至可以为爱而死,被弃的女人叫人同情。女人最善良,善良的女人最易动情,这也便注定了她们最易受伤。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祝愿美好的爱情地久天长! (作者注:“有梅”一首出自《诗经.召南》;“女曰:‘鸡鸣’。” 一首出自《诗经.郑风》;“静女其姝一首出自《诗经.郑风》。《氓》出自《诗经.卫风》。) 祝您好运。 6.如何理解诗经·卫风·氓中所描写的爱情悲剧一提起《诗经》,很多人都会摇头晃脑地吟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在《诗经》的开篇,我们就看到了一对美丽的鸟儿,间间关关,诉说着动人的爱情。 于是乎,在关雎鸟的呢喃中,我们于孤灯之下,拂去书案的尘埃,翻开那早已泛黄的《诗经》,在氤氲的书香里,忘掉纷纷扰扰,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倾听一曲曲爱的歌谣。对于《诗经》里的爱情,我从来都不敢写,甚至连想都不敢。 我生怕我的笔太稚嫩,太轻佻,辱没了那些至真至纯、可爱可敬的人儿。每一次,当她们唱着远古的歌谣姗姗走来,汉语似乎变得贫瘠起来,我徒劳地想找出一个贴切的词汇来概括她们的爱情:真、纯、朴、雅、热烈、刚毅、坚如磐石……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21世纪的我们似乎习惯了给一切东西贴上标签,就连面对爱情的时候也总是小心翼翼地掂量着对方的身份、地位、权势、财富……然后在那一堆标签中给爱情挤出一个卑微的位置。而当我们回首那个蛮荒的年代,我们赫然发现,那里的爱情没有标签,纯净得只剩下爱情:或许是春日出游,或许是宗族祭祀,或许在田间林下,君子淑女不期而遇,一见倾心,不问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邂逅了爱情,心里眼里就只有爱情,只有所爱的那个人,一眼认定,至死不渝。 只需一眼,就注定万年。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郑风·野有蔓草)清晨田间的不期而遇,蔓草青青,露珠莹莹,一如姑娘闪动的双眸,于是,他爱上了她。 “适我愿兮”,“与子偕臧”。不问姓名,不问出身,就那样爱了,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诗中反复咏唱“清扬婉兮”、“婉如清扬”,“清”、“扬”均指“目之美”。我们终于明白,他爱上了她滴溜溜的美目,便一瞬间爱上了她的全部,不假思索,由衷而发,最初一念之本心。 因美而爱,因爱而爱,成了《诗经》里最原始、最纯真的爱情模式。其实爱情不就是如此的简单么,她爱他,或许仅仅因为他体格健壮(王风·丰),或许仅因为他忠厚老实(卫风·氓);而他爱她,或则因为她美丽的眼睛(郑风·野有蔓草),或则因为她苗条的身材(陈风·月出),仅此而已。 但仅此一点,就足以构成爱情发生的所有条件。他开始辗转反侧(周南·关雎),她也开始翘首以盼(邶风·匏有苦叶)。 她偷偷地告诉他——某日某时某地,她等他。可是,当他越过礼教宗法的重重阻碍来见她的时候,她却迟迟不肯出现,他只能怀着同样一颗焦急的心情抓耳挠腮。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终于看见了心爱的人儿,她从青青的牧场踩着清晨的露珠而来,俏皮地把手背在身后——她不是空手而来,她看见朝阳之下那满地的彤管草,那么鲜妍,那么美丽,就像他们的爱情。她采了一大把,当**情的礼物,送给了那个痴痴等他的人。 而他,终于醉倒在爱情的眩晕里,语无伦次,分不清人美还是草儿美……这样浪漫的幽会,这般可爱的人物,从那个遥远的西周,跨越千年,依然令我们动容。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这般欢快的爱情是否真的就发生于那个茹毛饮血、礼教森严的蛮荒时代。 可不,当我们正怀疑间,又一对恋人钻进了茂密的丛林。丛林里,一个年轻的猎人,收获了獐和鹿,也收获了爱情。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召南·野有死麕)如果说进化得早已复杂的我们还在酸酸地怀疑着静女,那么,这一场幽会总不至于再遭怀疑了吧。 这岂止是幽会,简直算得上偷欢!怀春的少女爱上了勇武的猎人,丛林密约的爱情事件,蛮荒得近乎赤裸:你慢慢儿来啊,轻轻地来啊;我的裙子可别动啊;别惹得狗儿叫啊!(余冠英先生译)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礼法,亦不管道德,诗中甚至不惜用了一个“诱”字来定位他们的爱情,但既然爱情来了,你有情,我也有意,那就爱吧,哪管得了那么多呢!可诗人依旧不放心读者,怕我们曲解了、玷污了这场幽会的纯洁与正当,他在“诱”字之前苦心孤诣地用了“吉士”的称呼。“吉士”指没有结婚的男子,诗人似乎要郑重地强调,在他们的思维里,君未娶,我未嫁;你可弯弓射雕,我也美颜如玉,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么!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爱情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礼法的阻挠,见不到意中人儿,女儿家的心事便如丝如缕,剪不断理还乱了。 她们开始思念,“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开始担忧,“岂无他人,维子之故”(唐风·羔裘);开始责备,“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甚至带着威胁的口气闹起了别扭,“子不思我,岂无他士?”(郑风·褰裳)……其实,她心里知道,他并没有负她,所以当他逾里越墙来到她的园子,她还是胆战心惊地扑倒在爱人的怀里,娇嗔地念叨着:“你个二傻,以后别来了!”(王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犹可畏也。仲可怀也,诸兄之言,犹可畏也。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犹可畏也。她知道,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