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 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 眷此粲然英,凜有千尺姿。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 二物足相配,仿佛齐与夷。 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 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 |
| 这是一首以菊花和松树为题材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渊明的敬仰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引出了本诗的主题——菊花。作者虽然不认识陶渊明,但是通过观赏菊花,对陶渊明的品格和风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菊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之士的象征,这也暗示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 接下来,“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为下文引出南山松做了铺垫。同时,也凸显了菊花在寒冷季节中的坚韧与傲骨。 “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描绘了南山松的挺拔姿态,青松与菊花一样,都具有坚韧不屈的品格。 “眷此粲然英,凜有千尺姿”一句中,“粲然英”指的是菊花,“千尺姿”则形容菊花高耸入云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美丽与坚韧品格的赞美。 “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赏菊品酒、倚松吟诗时的潇洒惬意,也展示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心境。 “二物足相配,仿佛齐与夷”一句中,“二物”指的是菊花和松树,“足相配”则表达了作者认为菊花和松树相得益彰,“齐与夷”则表现了作者认为菊花和松树都是平等自然的存在。 最后两句“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中,作者以“遥遥袭世胄”形容菊花的高贵血统,以“岂无王谢儿”表达了菊花不输于其他花卉的傲然之气,“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则表现了作者认为菊花与其他花卉同样美丽,不应该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和松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