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蓼花》

秋到梧桐我未宜,蓼花何事已先知。
朝来数点西风雨,喜见深红四五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秋天的梧桐和蓼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秋到梧桐我未宜”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他认为秋天并不适合到梧桐树下,这可能暗示了梧桐在秋天落叶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诗人对秋天有所厌恶,反而可能是在借此表达一种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细腻的感受。 “蓼花何事已先知”一句则通过对比,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蓼花在秋天开放,这是它们的自然规律,而诗人却说它们已经提前知道了秋天的到来,这无疑增加了秋天的神秘感和诗意。这里的“何事”一词,也表达了诗人对蓼花这种提前感知季节变化的惊讶和欣赏。 “朝来数点西风雨”描绘了秋天的天气,西风带来了一些雨点,这正是秋天常见的景象,诗人用“数点”来描绘雨量不多,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秋雨的轻柔。 最后,“喜见深红四五枝”一句,诗人以欣喜的心情看到了深红的蓼花作为结尾。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生命顽强的赞美。深红的蓼花在秋风中依然挺立,这无疑给诗人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对梧桐、蓼花、西风、深红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诗中也充满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蓼花》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蓼花盛开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宋伯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宋伯仁仍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向往。《蓼花》便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赏析: 1. 诗中意象: “蓼花”是诗中的中心意象,它象征着生命力顽强、坚韧不拔的品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蓼花常被用来象征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2. 色彩描绘: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描绘,如“红”、“绿”、“黄”,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蓼花丛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蓼花与“秋水”、“春风”相对比,强调了蓼花的美丽和生命力。同时,这种对比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界的循环往复。 4. 情感表达: 整首诗充满了作者对蓼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对蓼花的描绘,作者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力量的崇敬。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总之,《蓼花》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蓼花盛开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色彩描绘、对比手法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诗词
  • 1
    [宋]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
    霁天空阔,云淡梦江清。
    独棹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
    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
    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 2
    [宋]
    红蓼花香夹岸稠。
    绿波春水向东流。
    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
    一杯销尽两眉愁。
  • 3
    [清]
    野树鸣蝉咽未休,蓼花萍叶晚来秋。
    干戈满眼惊残梦,风雨伤心逐去舟。
    丧乱相依吾弟在,艰危无奈老亲忧。
    更怜宿草青青冢,寒食新烟望里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