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问讯虞二僧孺山居》

侵湖何限竹鱼庄,棘箐丛幽径转藏。
泉韵隔花鸣罅石,竹光分雨到空床。
逸民消得称虞仲,难弟劳教誉季方。
几欲过从惭法供,湘莼采采不盈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描绘湖边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首联“侵湖何限竹鱼庄,棘箐丛幽径转藏”,诗人通过描绘湖边的景色,展示了湖畔竹鱼庄的宽广和宁静。他用“何限”这个词,强调了湖面的广阔无垠,暗示着诗人对这片美景的欣赏和感叹。而“棘箐丛幽径转藏”则进一步描绘了湖边环境之幽静,表明这条小径是隐蔽的,隐藏在荆棘和灌木丛中,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颔联“泉韵隔花鸣罅石,竹光分雨到空床”,诗人继续描绘湖边的景色,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美景之中。这里,“泉韵隔花鸣罅石”描述了水声透过花丛和岩石之间的缝隙发出声响,而“竹光分雨到空床”则描绘了竹子在雨中闪耀的光芒洒落在空旷的床上。这两句诗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湖畔竹鱼庄的热爱之情。 颈联“逸民消得称虞仲,难弟劳教誉季方”,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里,“逸民”指的是古代隐居山林的人,“虞仲”是古代的一个隐士,而“难弟”则是兄弟之间互相劝勉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隐居山林的人的赞赏和对兄弟之间互相劝勉的肯定。这表明诗人对隐逸和兄弟之间的情谊持有积极的态度。 尾联“几欲过从惭法供,湘莼采采不盈筐”,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前往竹鱼庄的遗憾和对湖中莼菜的思念之情。这里,“法供”指的是僧人,诗人因公务繁忙而未能前往竹鱼庄与友人相聚,感到惭愧和遗憾。而“湘莼采采不盈筐”则表达了诗人对湖中莼菜的思念之情,暗示着他对湖畔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湖畔竹鱼庄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的情感和态度鲜明而热烈,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这片湖畔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享受。
创作背景
程可中的《问讯虞二僧孺山居》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程可中是明代的文人,他生活在明朝的中后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同时,程可中也是一个游历过许多地方的人,他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问讯虞二僧孺山居》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幽静和雅致,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综上所述,程可中的《问讯虞二僧孺山居》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感情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诗词
  • 1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2
    [先秦]
    山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余财。
    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
  • 3
    [唐]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
    杨君闲上法,司命驻流年。
    崦合桃花水,窗分柳谷烟。
    抱孙堪种树,倚杖问耘田。
    世事休相扰,浮名任一边。
    由来谢安石,不解饮灵泉。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